《心跳回憶 Forever With You》的重製版即將在5月8日正式發售,這款最初誕生於30年前,如今以更高清、更現代的畫風重回玩家們的視野,讓許多玩家不禁感嘆自己的青春。
遺憾的是,這次的重製依然不支持中文。但在當年,也有許多如今已經被稱為「老玩家」的小伙子們,靠著日語詞典和攻略一點點摸索通關,成為了一代人的青澀回憶。
提起「戀愛遊戲」,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是「黃油」,但實際上,這兩個概念並不能劃等號。
戀愛遊戲的核心在於「情感模擬」,塑造一個可沉浸、可攻略的情感關係。雖然兩者在發展過程中確實有交集,但也不能一概而論。那些以劇情、互動、角色成長為主軸的純戀愛養成遊戲,更接近一種青春幻想的「模擬劇」。
《心跳回憶》系列,也是史上第一款全年齡的戀愛養成遊戲,完全不含任何18禁的內容,台版更是將遊戲名翻譯為了《純愛手札》。
男性向戀愛文字冒險遊戲,真正起步是在1990年代初的日本PC平台,其中《同級生》這一大類型中開創性的代表作之一。
《同級生》引入了自由活動、多角色並行攻略等系統機制,這讓玩家不再是純粹跟著劇本走,而是擁有了更多攻略感和寫實感。
當然,早期這類作品,依然是以成人向為主的。作為一個剛剛起步階段的類型,市場也很不完善,對於遊戲公司來說,成人向保證了最基本的銷量。
隨著「文字冒險」這一整個大類型的發展,大量美少女遊戲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雫》《痕》《To Heart》等著名作品在強調感情推進的同時,也不斷優化文字演出、CG演繹、角色性格。
隨著市場的擴大和成熟,「純戀愛遊戲」逐漸從「成人向黃油」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強調代入與感情積累的遊戲類型,甚至塑造了一股「純愛至上」的浪潮。
《心跳回憶》的推出可以說是對戀愛模擬的一次大膽革新,它一改傳統的線性敘事,大幅加重了「養成」的比例。
在此之前,大多數同類遊戲中玩家往往都是「觀看主角推進」,雖然許多玩家確實能把自己帶入主角,但從遊戲視角上來說並非是第一人稱的——正如如今許多乙遊玩家會把女主角稱為「主控」而非「自己」。
但在《心跳回憶》中,玩家是真正在扮演自己,親手模擬出一段屬於自己的成長戀愛體驗。
如果說《心跳回憶》是類型的起飛點,那麼2009年的《愛相隨(LOVE PLUS)》則是它最極致、也可能是最後的高峰。
同樣是來自KONAMI的作品,《愛相隨》提出了「告白成功僅僅是戀愛的開始」,並試圖將陪伴感融入到玩家的每一天。
而NDS革命性的硬體交互方式,帶來了觸屏互動、語音識別、時間同步等功能,讓《愛相隨》真正實現了「活著的女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愛相隨》不只是一款遊戲,她成為了許多玩家的情感寄託,成了一個社會現象。
玩家帶著NDS去約會、旅遊,在機場、便利店、公園與遊戲女友互動的場面,在當時頻頻登上日本新聞節目和社會版頭條。這款遊戲一度讓戀愛模擬類作品重新站上聚光燈,也展現出虛擬角色無限的魅力。
而在後續的遊戲卡帶上,KONAMI乾脆將「國民級女友」幾個字寫在了封麵塑封貼紙上。
然而,《愛相隨》既是戀愛遊戲的巔峰,同時也是最後的輝煌。自此之後再也沒有了同級別的爆款誕生,後續在3DS上的續作雖然努力延續熱度,並加入了更加豐富的要素,但終究未能在時代浪潮下再現神話。
一方面,移動網際網路和社交遊戲的崛起,讓玩家們習慣了更快節奏、更碎片化的娛樂方式;另一方面,傳統戀愛模擬的公式也顯得老套,難以吸引新世代玩家的興趣。
如今,戀愛遊戲,或者說整個文字冒險遊戲類型,都已經成為了相對二線小眾的類型。
它們依然在持續產出,也還有不少忠實愛好者在默默支持,但似乎已經很難再像當年那樣誕生出社會現象級的作品了。偶爾也會有些話題作冒出水面,但很快又歸於沉寂。
或許,不是戀愛遊戲不好玩了,而是這個愈發快節奏和浮躁的時代下,許多玩家已經很難再靜下心來去品味文字的溫柔與情感了。就像那些遊戲中無數動人的瞬間,它們曾經存在過,也只屬於那個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