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

2025年03月11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

 

前兩天,開著小米 SU7 Ultra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 在馬路上飆到 303km/h 的小伙被逮了。從接到群眾舉報到抓獲犯罪嫌疑人,警方只花了 4 個小時。

人雖然被抓了,但關於 SU7 Ultra 的討論卻一直沒有停下來——這位車主的行為雖屬極端個案,卻撕開了技術平權時代的隱憂:

如今,我們只需要普通行政轎車的預算,就能獲得超越保時捷 911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 Turbo S(236.3 萬元起)的加速性能。這種性能的普及,已經開始顛覆傳統汽車社會的運行規則。

有不少人將矛頭指向小米,質疑他們「不該造這麼快又這麼便宜的車」。

 

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

 

然而,歷史對照更能揭示矛盾本質。

歐美車企在百年間通過賽道技術的下放構建了完整的分級體系,本田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將 MotoGP 技術移植到民用的 CBR 系列時被視為產業的壯舉,保時捷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把勒芒賽車技術注入 911 車型時被捧為工程的典範。但輪到中國車企用電機技術實現性能躍升時,這套邏輯卻突然失效,仿佛平民擁有超跑性能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這種雙重標準背後,實則是駕控能力與車輛性能錯配所引發的群體性焦慮。

歸根結底,這不是車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

 

▲ 嚴重超速的 SU7 Ultra 車主李某已經到案

去年,這種荒誕的邏輯已經在摩托車領域預演了一次。

2024 年,凱越 450RR 的橫空出世徹底攪動了中排量摩托車市場。這款搭載直列四缸引擎的國產仿賽車型,硬生生地將價格門檻拉低到 3 萬元。

 

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

 

▲凱越 450RR

在過去,國內消費者若想體驗四缸仿賽那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獨特的聲浪與 3-4 秒的零百加速性能,只能咬著牙掏出近十萬元去選擇本田、雅馬哈、阿普利亞等品牌的進口車型。

消費者的認知早已被固化,似乎四缸仿賽就該是十萬元級的身價,以至於川崎在 2023 年推出售價 6.98 萬元的四缸仿賽 ZX-4R 時,也在業內引發了一場小地震,經銷商即便加價萬元,依然一車難求。

而凱越不僅將價格打了下來,還提供了進口車型所不具備的越級配置,其中就包括它的輪胎和制動系統——450RR 的剎車系統強悍到即便 ABS 正常運作,騎士也能夠通過大力捏死前剎,配合重心前移,實現後輪離地的制動效果。

對於比較有經驗的老鳥而言,這種翹尾制動本是夢寐以求的性能勳章——在 WSBK、MotoGP 賽場上,價值數萬元的 Brembo GP4 卡鉗就為追求這般效果,民用市場的大排量騎士們,也樂意額外砸錢改裝剎車來實現同樣的制動能力,讓騎行更安全。

 

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

 

然而,當強大的制動性能出現在 3 萬元的國產車上,凱越換來的不是喝彩,而是罵聲——有不少新手在緊急制動時,面對突然翹起的後輪不知所措,右手下意識猛捏前剎,最終導致翻車。

一時間,下了本的凱越不知如何是好,難道給用戶換上更差的剎車和更差的輪胎,才是正確的嗎?

滑天下之大稽。

本質上,小米和凱越所陷入的爭議漩渦,就是一場集體認知的錯位。將矛頭指向車輛性能或廠商策略,如同責怪菜刀過於鋒利導致切傷手指——真正需要審視的,是握刀的手是否具備掌控利器的能力。

當 3 萬元的摩托車能做出十萬級進口車的制動表現,當 50 萬元的電動車具備 300 萬元超跑的加速能力,這種技術平權本該是工業文明的勝利,卻在能力窪地中異化為「原罪」。

這件事的根源在於,以往依靠價格建立的篩選機制正在崩塌。

 

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

 

▲圖片來自《GT 賽車 7》

曾幾何時,高昂售價確實在客觀上篩選著駕駛者:普通人鮮有機會接觸高性能車,即便偶然體驗,也會因維修賠償壓力而克制右腳。

然而,這種機制存在雙重謬誤:其一,財富從不等同於駕駛素養,富家子弟駕駛超跑隧道飆車釀成慘劇的案例並不少見;其二,產業發展必然會推動性能下放,汽車性能的普惠化是不可逆的技術進程。

更值得警惕的是「價格篩選論」背後的邏輯陷阱。若按此推論,隨著國民收入提升,當多數家庭都能負擔百萬豪車時,是否意味著汽車工業應該主動閹割性能以「適配」全民駕駛水平?

顯然,破解困局的關鍵,在於建立人車能力匹配的新秩序。當路面疾馳的車輛突破千匹馬力,當零百加速跨入 2 秒俱樂部,社會亟需一套新的駕照分級制度來填補能力鴻溝。這不是對技術躍進的阻礙,而是文明社會應有的風險管控自覺。

一個專屬於高性能車型的駕照,是時候被擺上檯面了。

 

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

 

中國現行的機動車駕駛證分級制度,是以車輛類型和使用場景為核心。

普通汽車駕照主要分為 A、B、C 三大類:A 類覆蓋大型客車和牽引車輛,B 類面向中型客貨運輸,C 類作為最普及的駕照,細分出手動擋(C1)、自動擋(C2)等類別。

當 C1 駕照持有者既能開 90 馬力的五菱宏光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又能合法駕駛 1548 馬力的小米 SU7 Ultra 時,這種以「車型代性能」的分級邏輯已經徹底破產。

事實就是,駕考學員們在駕校中學到的內容,遠不足以支撐他們駕馭上千馬力的高性能車型。

現行駕照考試體系,仍然停留在以倒車入庫、曲線行駛為核心的基礎操作訓練,缺乏對緊急制動、高速變線等實用技能的考核。理論考試更是嚴重滯後,那些考了三十年的「夜間燈光使用常識」已然遠遠不夠。在電動汽車日益普及的今天,「電機扭矩釋放曲線」「能量回收強度調節」等現代駕駛必備知識急需被寫進駕考題庫。

或許,解決人車能力錯位的靈感,正隱藏在摩托車駕照的分級邏輯之中。以日本為例,他們用 125cc、400cc、無限制三檔劃分摩托車權限,為中大排量摩托車設立了一定的門檻。

還有一個現成的四輪例子:南澳政府專門為超跑和高性能車設立了一個「U 級駕照」,必須要獲得這一駕照才能駕駛功率重量比超過 370 馬力/噸的車輛。該法規已從 2024 年 12 月起開始生效。

 

當零百 2 秒成為新常態,我們亟需一本「高性能車駕照」

 

▲ 在模擬器上訓練,也是日本駕考的一部分

中國駕駛資質管理體系的革新,必須突破「車型本位」的窠臼,轉向以車輛動態性能為核心的駕照分級體系。例如,將 4 秒內完成零百加速、功率重量比超過 280 千瓦/噸的車型劃入高性能駕照的管理範疇。

當然了,指望相關部門立刻拿出一套完善的駕照分級制度有點不太現實,我們不妨退而求其次,先從最基礎的駕考內容入手進行改革,別把重點放在停車上,也多考考開車。

畢竟,別說進階駕駛了,很多人連最基本的安全駕駛都做不到。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