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之墓》是吉卜力工作室早期的動畫作品。在老編看來,這部作品是吉卜力最好的作品之一。圍繞著這部作品一直存在爭議,一部分觀眾認為這部作品是典型的「反戰」作品,而另一部分觀眾則認為這部作品,過度渲染加害者的悲慘,是一部典型的反戰敗作品。

很多人以為這部作品的導演是宮崎駿,實際上這部作品的導演是吉卜力三巨頭中的高畑勛,吉卜力三巨頭中鈴木敏夫主要擔任製片人和商業運作,宮崎駿和高畑勛則導演了吉卜力工作室的大部分動畫片,當然宮崎駿的知名度更高,很多人以為吉卜力的所有動畫電影都是宮崎駿導演的。下圖從左至右,依次為宮崎駿、鈴木敏夫、高畑勛。





不過老編個人卻更喜歡高畑勛的作品。如果說兩人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高畑勛的作品總讓人「有些不舒服」,宮崎駿的作品適合年齡更小些的觀眾帶入主角去欣賞,而高畑勛的作品則適合年齡更大些的觀眾「冷眼旁觀」!高畑勛的作品是真的不適合去代入角色,因為主角的想法並非導演的想法,導演只是忠實客觀的將一幕幕悲喜劇展現出來而已。


順便一提,第一部引入中國的日本動畫電影《龍子太郎》的編劇之一正是高畑勛,相信七零後、八零後的小夥伴們應該印象深刻。

《螢火蟲之墓》的原作者是野坂昭如,高畑勛進行了腳本創作,日語片名《火垂るの墓》,實際上日文中有代表螢火蟲的「蛍」字,用『火垂るの墓』實際上有雙關的意義,小夥伴們注意海報里天空中隱約出現的轟炸機,海報中的光點既是螢火蟲也是燃燒彈!

再來聊聊這部作品的基調,到底是反戰還是反戰敗?電影中的清太和節子,出身軍官家庭,他們的父親是海軍艦長,生活條件優越。可以說他們是日本軍國主義賭國運的受益者。清太明顯就是一個被軍國主義洗腦的孩子,口中念叨著為天皇陛下出征,執著地相信日本可以獲勝,如果反戰敗,大可不必立這個有原罪的人設,無辜兒童死於非命效果不是更好麼?

最終,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而這一家人的結局是父親陣亡、母親燒傷嚴重而死,清太和節子最終餓死,害死他們的恰恰就是軍國主義。


高畑勛對這部作品有著清醒的認識:用展示戰爭的悲慘來反戰是遠遠不夠的。要喚起的記憶不是戰爭末期的悲慘,而是反思戰爭開始的情形。高畑勛曾撰文說,在戰爭初期,有些知識分子剛開始還抱有懷疑態度,但隨著戰爭的開始,所有人都接受了戰爭,從內心希望日本勝利,可以說當時絕大多數日本人是打心眼裡支持戰爭的,包括遊行、喊口號、籌集物資、參軍等,這些都是自發的行為,而非被政府強迫。戰爭一旦啟動就無法停止,只會陷入泥潭,想踩剎車都沒辦法。
老編個人的觀點,《螢火蟲之墓》是一部優秀的反戰動畫電影,深刻描寫了戰爭和人性,也深入思考了軍國主義對民眾的影響,推薦各位小夥伴觀看。

高畑勛生於1935年,至1945年日本戰敗,他經歷了十年的戰爭。他也曾遭受轟炸機的空襲,差點死掉。此後的人生,日本進入了和平時期,高畑勛認為應該感謝的,是憲法第九條。為了守護憲法第九條,確保日本和平,大江健三郎等日本文化人士發起了「九條之會」。而住在東京練馬區的高畑勛則是「練馬九條之會」的發起人之一。

《日本憲法》第二章第九條 【放棄戰爭,戰爭力量及交戰權的否認】
① 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② 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悲哀的是,2014年日本安倍內閣已經修改了憲法第九條,將②改為:前項規定不可妨礙自衛權的發動。實際上日本已經給軍國主義鬆綁了,高畑勛曾對此做過猛烈抨擊。8年後,槍響了。

2018年高畑勛去世,享年82歲。從此吉卜力鐵三角少了一角。而日本左翼陣營也少了一員大將。宮崎駿、藤子不二雄、橫山光輝、安彥良和等老一輩的左翼漫畫家逐漸衰老凋零,日本右翼勢力占據主導,目前的國際形勢下,老編認為仍然要時刻警惕日本重蹈歷史覆轍,再次賭國運。

2025年宮崎駿已經84歲了,去年在中國上映的《蒼鷺與少年》據說是宮崎駿人生終極告別作,影片中的少年主人公牧真人的原型正是宮崎駿,「冒險引路人」蒼鷺的原型則是鈴木敏夫,而「異世界塔樓主人」舅公的原型正是宮崎駿的人生導師高畑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