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一期「鍵盤攝影」內容,在網路上有非常多人一提到國產鏡頭就先冠上「抄襲」的帽子。所以我們從各家的官方網站去找到國產鏡頭們的光學結構,與類似規格的日系鏡頭光學結構進行對比,看看國產鏡頭們的原創程度到底有多高?
首先必須得說一句,如經典的雙高斯結構標準定焦,日系和德系品牌已經玩了上百年了,有部分國產鏡頭依然使用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如今佳能、索尼的在產鏡頭依然在用著這類「開源結構」,只要價格夠實在我覺得並沒有什麼問題。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分別是永諾單反版50/1.8,銘匠27/2.8,七工匠35/1.4,佳能EF 50/1.8STM,索尼FE 50/1.8。這些鏡頭除了七工匠在雙高斯中間加了一組鏡片外都是非常典型的雙高斯結構。
首先我們看看無反系統的50/1.8規格,左上的是尼康Z 50/1.8S,前凹玉設計 雙高斯 後糾正鏡組。而與它比較類似構型的是唯卓仕AF 50/1.8、七工匠50/1.8、美科55/1.8Pro,但這三款國產鏡頭都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和變化。不過確實也因為設計實力和加工技術不如百年尼康,這三支國產鏡頭最終呈現的光學性能做不到尼康那麼好。
而唯卓仕後來推出的AF 40/2.5Air(上)和AF 50/2Air則是在唯卓仕AF 50/1.8基礎上做的加減法。其中AF 50/2Air中間的後高斯膠合組進行了反向,結構也更為複雜,這樣複雜的鏡頭賣999元是比較捨得讓利給消費者的。
之前廣受好評的永諾50/1.8s則在光學結構上更接近於索尼FE 55/1.8ZA。但索尼那三片非球面鏡片對於國產品牌而言難度太大了,於是永諾將這些鏡組拆分打碎,並在尾部加了一片非球面鏡片糾正像差。可以說是「學到了精髓,並且加以升華」的典型案例。
而永諾更後推出的APS-C畫幅標準定焦35/1.8和33/1.4則完全沒有使用永諾50/1.8s的光學結構,完全推倒重來。結構更接近於尼康狗王那種前後糾正鏡組 改雙高斯那樣,可以看出這兩支鏡頭的原創程度是非常高的。
同樣結構上推倒重來的還有唯卓仕的APS-C畫幅定焦AF 35/1.7,反望遠的前組與唯卓仕其他幾支凹玉前組標準定焦有著明顯差別。
同樣使用了反望遠前組的還有美科的APS-C畫幅定焦33/1.4,這個結構的造型與尼康Z 58/0.95noct有一點點像。這樣的鏡頭賣1099說實話也是非常的願意打價格戰。
說回到全畫幅標頭,美科50/1.8(上)的光學結構非常抽象,玩專利仿真的朋友告訴我讓我增加一點想像力就能看出它依然是個魔改雙高斯的核心,並且加了一個三膠合鏡組。這樣的機構原創度確實高到沒有可以參考的日/德系鏡頭,但畫質確實也非常稀疏平常。而深光55/1.8(下)也沒有可以參考的類似物,並且它還完全沒有用非球面鏡片和低色散鏡片,靠膠合組和異常色散鏡片去控制色散。
新推出的七工匠35/1.4(左)的全組對焦和誇張的過糾正焦外風格,讓我想到了富士XF 35/1.4(右)。不過確實兩者的光學結構雖然都脫胎於雙高斯,但改的方向完全不同。通過上述的這些新一代國產標準定焦,能夠看出目前國產鏡頭的光學結構都有著比較高的原創度。
那麼在Sonnar結構占據絕對主流的85/1.4規格有多大差別呢?我們找來了索尼FE 85/1.4 GM(上一)、適馬85/1.4 DG DN(上二)、森養AF 85/1.4(上三)以及國產的美科85/1.4(下左)和思銳(下右)進行比較。能夠看到這兩支國產頭的結構並沒有明顯的「借鑑」,其中美科選擇了兩片極厚的高折射率玻璃影響了發色,而思銳則和森養類似第一片玻璃使用了高折射率鏡片用來縮小體積。
最後我們看看唯卓仕AF 135/1.8 LAB,由於國產鏡頭很難做出大口徑的非球面鏡片,所以唯卓仕選擇了更複雜的前組玻璃,最終導致重量明顯增加。這說明即使有旗艦規格的設計能力,但生產工藝依然限制著國產品牌向上之路。旗艦鏡頭領域即使給你「抄」,你也加工不出來,那就只能自力更生,換個方式去實現了。
文章的最後我必須指出的是,類似規格優秀的設計都是趨同的。即使強如蔡司,新發布的OTUS 50/1.4ML(左)在光學結構上也很接近於尼康Z 50/1.8S。所以大結構有一定的相似並不是因為「抄襲」,整個行業就是在不斷互相學習過程中螺旋上升共同進步的。
以上是不是能夠讓大家增長到一點「無用」的小知識?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