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我先放在前面:Meta Quest 3 是目前大家能買到的最好的消費者級一體式 VR 頭顯。憑藉更玲瓏的外觀設計、更清晰的螢幕、更強大的處理器和為混合現實遊戲準備的全彩透視,以及更好的控制器,Quest 3 比起自己的上一代明顯要強大得多。
不過所有這些升級,可不便宜。128GB 的 Quest 3 定價 499美元,512 GB 型號定價 649 美元。相比之下,128GB 的 Quest 2 定價 299 美元,而且對那些剛入 VR,不想一下掏出那麼多錢的用戶來說,Quest 2 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對其他用戶來說,Quest 3 的所有本世代科技完全值得這個價位。

Meta Quest 3 設計與功能
Meta Quest 3 包裝外表低調,不太起眼。我個人不太介意,因為我不喜歡浪費錢來買華麗的包裝盒。盒內有頭顯、一個預安裝好的面罩、兩個安裝好腕帶和電池的 Touch Plus 控制器、一個 18W 電源適配器,還有一根給頭顯用的 USB-C 充電線。
開箱後我的第一想法是 Quest 3 和 Quest 2 外觀很像。Meta 稱 Quest 3 比前代薄了 40%,但如果你仔細看說明就會發現,這個大小對比排除了面部交互部分,而 Quest 3 的這個部分其實更厚。而且這一代產品的重量也沒有減少,我的 Quest 3 頭顯本身不算頭帶重量為 459 克,比同條件下的 Quest 2 還要重 3 克。
好的一方面在於,人機交互得到了改進。Quest 2 這款頭顯並不適合長時間遊戲,它的面部交互部分會壓迫到顴骨和太陽穴,自然沒有PSVR2 那種戴在頭頂的環形頭帶舒適。Quest 3 的佩戴方式和 Quest 2 一樣,不過比上一代更貼近面部大約 3 厘米左右,意味著現在頭前方的壓力比原來更少了。輕柔的布質頭帶現在非常牢靠,但又不會勒得太緊,甚至在激烈的《節奏光劍》遊戲中也不會鬆動。如果你想把布頭帶換成更硬的塑料材質,額外花費 70 美元就可購買精英頭帶。

Meta 聽取了 Quest 2 用戶們對有限瞳間距調整範圍的建議,這代產品重只有 3 檔瞳間距選擇(58mm、63mm 和 68mm)。Quest 3 現在提供了 58mm 到 70mm 的任意瞳間距調整,只轉動在頭顯下方的撥盤即可。
Quest 3 同樣允許你調整目鏡的深度,或者說是螢幕到面部的距離。我直接調到了最小,這樣就能實現 110 度視野(FOV)。不過要是你戴眼鏡使用 VR 的話,那麼額外的空間就很有用了。曲度更大的面部交互部分意味著現在鼻樑部分會漏進更多光。Meta 目前還沒有售賣 Quest Pro 同款遮光器,所以現在你必須面對這個問題。面部交互部分墊有一層海綿,雖然質感舒適,但會像海綿一樣非常吸汗。因為襯墊是不可更換的,只能把整塊面板全部拆下來,這就帶來了潛在的衛生問題。Meta 確實有賣一塊更方便清洗的矽質面部交互,但你需要多花 30 美元去購買。
Quest 3 配備了兩塊 2064x2208 LCD 面板,比 Quest 2 的像素密度提高了 30%。結果可想而知,畫面清晰度得到了顯著升級。遊戲內的 HUD、菜單和虛擬瀏覽器等文字元素大部分都清晰可讀。連接 PC 使用時,像《微軟模擬飛行》這類配置要求較高的遊戲也能得到清晰的畫面。現在還不是做夢的時候,雖然清晰度還有提高的空間(比起我的 4K 顯示器還是略遜一籌),但已經比任何同價位的 VR 頭顯畫面效果要好了。

新一代產品同樣解決了我對 Quest 2 目鏡最大的不滿,即成像甜點區太窄。螢幕中央的畫面明顯比邊緣更銳利,而且你必須將頭顯調到一個完美的角度才能聚焦出這個效果。可喜可賀,Quest 3 取消了 Quest 2 中的菲涅耳鏡頭,使用了 Quest Pro 上首次實裝的餅乾鏡頭。除了厚度更薄之外,這種目鏡有著清晰的全方位成像。其他改進包括從 Quest 2 的 90 度視野(FOV)提高到了 110 度,帶來更好的沉浸感,管中窺豹的感覺也降低了。Quest 3 首發便支持 120Hz 刷新率,在《節奏光劍》等高速運動的遊戲中,更高的幀率帶來了極致順滑,沒有卡頓的畫面。
Quest 3 的揚聲器和 Quest 2 類似,離你的耳朵比較遠。不過兩者並不完全相同,聲音比以前更清楚了,而且音量可以開到震耳欲聾的程度。意味著不像耳罩式耳機和入耳式耳機,周圍的人能聽到更多頭顯發出的聲音。頭顯上設有 3.5 毫米耳機孔,你可以接上有線耳機來獲得更好的隔音效果和空間音效。美中不足的是藍牙耳機延遲較為明顯,使用體驗不佳。

評測過程中,我來來回回把電池用光了數次。單次充滿電續航在 1 小時 58 分鐘到 2 小時 12 分鐘不等。續航時間不算長,但更大的電池包意味著頭顯會更重。官方售賣一種後方裝有電池的頭帶,能夠讓續航時間翻倍。不過如果你不希望重量全壓在頭上,更好的辦法是在腰間掛一個充電寶用 USB 線連上頭顯。用 USB-C 線充滿 Quest 3 需要大約兩個半小時,因為最大功率只有 18W。現如今,許多移動設備都能在半小時內幾乎充滿電,然後再慢慢補足剩下的一點。如果 Quest 3 有這個快充功能就更好了,這樣你就不必在想多玩一小時的時候等上很久。
Meta Quest 3 設置準備
機器設置簡單易懂。不再強制需要 Facebook 賬號,不過仍然需要 Meta 賬號,它們倆本質上是一個東西,不過沒有社交頁面。首次為 Quest 3充滿電後,你將開機遵循指引連接網路,然後下載固件升級。你需要在蘋果或者安卓設備上安裝 Meta Quest 應用來與這台設備配對。不過之後你應該就再也用不上這個應用了,除非你想將頭顯內的畫面投射到其他設備上供他人觀看。

下一步 Quest 3 會讓你設置虛擬邊界,有需要的話隨時可以更改。如果你選擇房間邊界,頭顯會在你走動時自動掃描房間,畫出地板、牆壁、天花板和家具的位置。視覺效果能夠很好地讓你知道房間中哪一部分還沒有掃描出來。我的房間裡就有一些零碎的雜物,掃描了幾次之後攝影機才識別出來。頭顯能夠很好地判別出窗戶和玻璃桌面,甚至是魚缸等反光的平面。
Meta Quest 3 遊戲表現
Quest 3 和前代與其他頭顯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們能夠脫離 PC 和主機,獨立運行遊戲。Meta 準備了幾款用來給玩家上手的遊戲,包括《搖搖樂派對》,一個跟隨音樂晃動沙錘的音游;《Demeo Battles》,一款龍與地下城風格的不對稱回合制策略遊戲;還有《築夢城市》,一款簡單但上頭的城市建造遊戲。我還試玩了一些自己在 Quest 2 上購買的遊戲,比如《Pistol Whip》和《Robo Recall: Unplugged》。所有遊戲均運行流暢,沒有任何掉幀現象。

Quest 3 配備了一塊驍龍 XR2 Gen 2 晶片,比 Quest 2 的晶片性能提高了 50%。不過除非開發者發布優化更新,不然已發售的遊戲無法利用額外的性能。我唯一能夠測試的遊戲是《Red Matter 2》,這款遊戲的開發商 Vertical Robot 工作室已經為 Quest 3 推出了補丁,包含 4K 材質、動態解析度,各向異性過濾,動態陰影等更新。我在更新後的 Quest 3 和更新前的 Quest 2 上分別做了對比,兩者差異顯著。
更新後的遊戲體感明顯要精緻得多。至於遊戲內的模型,無論是空間站的環境,還是你能使用的各種裝備,都比之前更加高清。當你走到這些東西跟前時,新的動態陰影又會為它們加入另一層真實感。我唯一遇到性能問題的地方是在轉場過程中,需要讀取下一個遊戲區域時出現卡頓。《Red Matter 2》就是在更強大硬體的加持下開發者們實力的證明,希望更多大型遊戲在未來儘快推出更新。

當然了,我們的期望不能太高。畢竟 Quest 3 歸根結底依然是台移動設備,性能上肯定是不如高配 PC 和 PS5 的。不過影響不大,Quest 3 的遊戲雖然建模多邊形比較少,材質解析度也較低,但依然能帶來電視和顯示器無法比擬的超級交互性玩法和 VR 機制。簡單來說,許多遊戲玩起來都非常有趣。
你很有可能在 Quest 3 上找到自己喜歡的遊戲,因為這一代設備完全向下兼容 Quest 2 所有超過 500 款遊戲,不必重新購買任何你已經擁有的遊戲。對比起 PSVR2 的窘境可謂天壤之別,這台優秀的設備被貧瘠的發售陣容和沒有向下兼容拖了後腿。
另一方面,同樣遺憾的是 Meta 為 Quest 3 準備的發售陣容並不豐富。向下兼容雖然不錯,但哪怕有一款能夠全方位展示 Quest 3 新功能的新作也好。可惜,他們在發售時沒有推出任何一款新遊戲。我只能用 Quest 商店裡那些有著 「Quest 3 遊玩更佳」認證,未來更新後能利用硬體全部性能的遊戲來安慰自己。

平心而論,今年底將有幾款大作登陸 Quest 3:《刺客教條 Nexus VR》將在 11 月 16 日推出,《阿斯嘉之怒》將在 12 月 15 日推出。所以不愁遊戲荒。
等待這些大作的同時,你可以將 Quest 3 連接到 PC 上遊玩那些 Quest 商店裡沒有的遊戲。只用一根 Oculus Link 線纜或者通過無線的 AirLink 即可實現。用這個方法可以無縫遊玩 SteamVR 遊戲,包括兩款 Oculus Store 里沒有的最佳 VR 遊戲:《半衰期:愛莉克斯》和《微軟模擬飛行》。《愛莉克斯》打開即可玩,透過 Quest 3 的螢幕看起來畫面特別棒,控制器用起來就像出廠支持的一樣(Valve 花了很大功夫讓所有 PC VR 頭顯都能適配《愛莉克斯》)。
《微軟模擬飛行》需要一定的先行設置,你得在遊戲設定菜單中打開 VR 模式,然後才能戴上頭顯開玩,不過設置起來並不麻煩。值得注意的是,運行這款遊戲需要性能強大的 PC,如果你的機器夠猛,就能得到一款畫面超級逼真的 VR 遊戲。《微軟模擬飛行》可以使用真實的衛星圖像來生成遊戲地表,畫面令人嘆為觀止。我有恐高症,在駕駛螺旋槳飛機飛越博拉博拉島或者曼哈頓時依然會有噁心感,但這種噁心感不是使用 VR 的暈動症造成的。

Quest 3 加入的新硬體是兩個 4MP RGB 攝影機,頭顯前方還裝有一個深度傳感器,帶來了全彩透視功能。你在 Quest 3 的主界面或者一些混合現實遊戲中就能看到,只需輕觸頭帶側面兩下即可。成像效果較 Quest 一貫的黑白模糊畫面有了質的飛躍。在良好的光照條件下,透視影像明亮又清晰,有著接近現實的色彩。最關鍵的是文字清晰度,畫面剛剛好夠我刷刷手機或者在 PC 上看瀏覽器。解析度自然是不如 VR 模式,並且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不過畫面的清晰度整體已經比 Quest 2 的透視模式提高了十倍。
我們對 Quest 2 的評價

從很多方面來看,Quest 2 都比上一代設備有所改進,但與此同時,它也有一些小缺點,比如說更大的手柄和廉價的頭帶。不過,其無線的特性,操作的便捷和便宜的價格都讓 Quest 2 成為當前殺手級的 VR 設備。
IGN 評分:9
不過目前沒有多少遊戲使用到透視技術。Meta 只為評測準備了一款混合現實遊戲《First Encounters》,但這款作品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五顏六色的毛球從牆壁和天花板中不斷冒出來,而你需要把它們全都抓回來。這更像一段技術演示而非真正的遊戲,但已經展現出了混合現實遊戲的強勁潛力。
Quest 3 準確地掃描出了我遊戲的房間,這些毛球會在我的家具上蹦蹦跳跳。牆上的裂縫看起來像極了通往其他次元的傳送門,火箭飛船還會在著陸的地方留下真實的灼燒痕跡。最重要的是,透視畫面的質量並沒有影響遊戲體驗。從前我對 AR 遊戲都不怎麼感興趣,但 Quest 3 可能真讓我路轉粉了。
最後一點,談到 Quest 3 的遊戲表現怎麼能不提新的 Touch Plus 控制器呢。Quest 3 控制器最明顯的改動,就是取消了之前 Oculus 和 Quest 手柄上占空間的紅外識別環。從人體工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個正確的改動。沒有圓環之後,它們就是市面上最輕的 VR 控制器,不再頭重腳輕,握在手中重量分布均衡。我的手柄在不安裝電池的情況下,每隻重 104 克。作為對比,Quest 2 的手柄重 128 克,PSVR 2 的手柄重 168 克,Valve Index 的手環重 196 克,還有 HTC Vive 的棒狀控制器重達 200 克。

Quest 2 手柄上的圓環也是其結構弱點。我的控制器在三年使用中損壞了兩次,不得不多花 120 美元購買新手柄。沒有了圓環之後,我認為新的 Touch 控制器將更耐用。
沒有了圓環之後的追蹤精度如何呢?根據 Meta 的說法,新的控制器結合了紅外 LED、頭顯本身的攝影機,還有 AI 手部追蹤技術,追蹤效果比 Quest 2 只用紅外追蹤更好。我用快速砍碎方塊的音游《節奏光劍》進行了測試。這款遊戲玩法簡單,但想要玩好並不容易。
我在專家 的歌曲中遊玩了數小時,希望能復現出我在 Quest 2 上遇到的手柄追蹤問題,但都沒能成功。我漏砍的方塊沒有一次是因為手柄的問題。Quest 2 的追蹤效果也不錯,但是把手柄放到頭後或者背後就容易讓追蹤系統誤判。Quest 3 在處理這些盲區的追蹤時效果要好得多。
如同 Quest 2 的控制器,每隻 Quest 3 手柄都用一節 AA 電池供電。意味著你不用擔心充電電池時間久了之後有損耗的問題,也不同擔心續航。在使用超過 20 小時之後,我還沒有用光第一組電池。電池倉開關方便,不再是以往按住倉蓋往下推開磁力鎖,現在只需按下一個按鈕電池倉蓋就會打開。

Meta Quest 3 的競爭對手
目前只有兩款其他 VR 頭顯能夠做到一體式和混合現實遊戲。售價 1500 美元的 Oculus Quest Pro 和 1100 美元的 HTC VIVE XR Elite。你可能會覺得 500 美元的 Quest 3 偏貴,但是比起這兩款設備來說立刻便宜不少,特別是考慮到 Quest 3 的解析度比它們倆都高。
毫不意外,Quest 3 最大的對手是自己的上一代。Meta 已經表明了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為 Quest 2 提供支持。他們也應該這麼做,這款頭顯能夠讓你以相當低廉的價格體驗到VR 的絕大部分樂趣。即便到了今天,也沒有什麼產品能與其相提並論
另一方面,Quest 3 定價接近市面上的其他幾款 VR 頭顯,主要為 PSVR2 和惠普 Reverb G2。不過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價位沒有那麼簡單。PSVR2 至少需要連接3499 元的 PS5 數字版使用。而惠普 Reverb G2 同樣需要一台高配遊戲 PC,組裝這麼一台機器大概需要 7000 元左右。PSVR2 搭載了更先進的技術,但是只能遊玩幾款轉為 PSVR2 打造的遊戲。惠普 Reverb G2 的顯示面板和手柄都不如 Quest 3,價格還高出 100 美元。市面上還有一些其他頭顯,比如 Valve Index 和 HTV Vive 系列產品,但這些設備單純價格太貴或者技術太過時了,根本無從對比。
總結
Quest 3 一脈相承了 Meta 高性價比一體式頭顯的理念,不需要搭配昂貴的遊戲 PC 即可使用,但也能連接 PC 讓體驗更上一層樓。這個獨特的功能使其與上一代 Quest 2 之外的任何其他 VR 頭顯區分開來。Quest 3 還加入了足以閱讀周圍文字的全彩透視模式和最為輕便和準確的手柄,向我們打開了踏入混合現實遊戲的大門。大量的升級完全值得多出來的 200 美元售價。對於任何買得起的用戶來說,Quest 3 是當之無愧的 VR 和混合現實遊戲新標杆。
優點
以合理的定價帶給用戶 VR 和 MR 內容體驗
全新的色彩模式
採用無線連接方式
缺點
首發軟體陣容依然不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