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沒有發現,在最近兩年裡某品牌與原廠的第三方鏡頭畫質橫測影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結論:某副廠鏡頭畫質雖然贏了原廠,但是是因為手上這支原廠鏡頭的光軸歪了,與其花大價錢買原廠抽獎不如買個便宜的副廠鏡頭。最近一年裡我也經手了很多原廠副廠鏡頭,今天來給大家聊聊品控差異和歪軸的一些事情。

由於鏡頭的裝配需要極高的精度,所以設計時的光學性能和生產出來的光學性能有著一定的差距。據某新進入濾鏡行業的大佬稱,濾鏡產品每一塊玻璃都有些許誤差比方說0.1%。而鏡頭產品本身就由10-20片光學玻璃組成,那麼這個誤差自然也會積累。無論哪家品牌,在鏡頭生產完成後都會進行內部質檢,檢查光學成像是否達標,如果買過蔡司鏡頭的話應該知道鏡頭包裝盒裡甚至還有一張工程師簽名的合格證。這些合格的鏡頭在出廠的時候並不能做到100%相同的性能,只要達到某一個標準下限後就算合格。

所以說在實際中無論什麼品牌的鏡頭,多少都有一些「性能差異」。雖然我們作為一家小媒體不能一次性拿5-10支鏡頭來統一跑標靶,但像海外租賃行lensrentals在入庫前就會批量檢測,並給出MTF的波動範圍。可以看到「最好」的那支和「最差」的那支差異還是很巨大的。

同時,在運輸過程中也會因為衝擊力造成鏡頭的損傷,大部分的「歪軸」情況都是因為這個原因造成的。鏡片被衝擊導致的些許歪斜或者前後位移,就會極大影響畫質,有的鏡頭會全畫面變糊,有的鏡頭會左右兩邊畫面清晰度不一致。

去年我們在進行唯卓仕AF 135/1.8 LAB的測試中就發現過這樣的情況,第一次橫向對比時我是從朋友手上借來的索尼FE 135mm F1.8 GM,他依靠「鈔能力」在經銷商處開箱了好幾支後挑走的最好那支。那支索尼FE 135mm F1.8 GM的畫質我可以說非常「無敵」,整個畫面的銳利程度真的讓我們這種「數毛黨」心曠神怡。

放大中心100%截圖

放大邊緣100%截圖
第二次為了把這個橫測的影片做出來於是我又從器材租賃行處借了一支索尼FE 135mm F1.8 GM,但那支拍攝同樣場景時就出現了非常大的差別。這支鏡頭在縮小光圈到F2.8時才能和我朋友那支全開F1.8光圈差不多,全開光圈時則有輕微重影。

這樣的成像情況必然是鏡頭本身由於快遞往返時不注意造成的損傷,所以第二次橫測的樣片我們做了「不予採信」處理,並沒有作為橫測的結論公布。

放大中心100%截圖

放大邊緣100%截圖
理論上這樣存在「瑕疵」的鏡頭也可以通過官方維修進行處理。但「歪軸」這件事對於售後也很頭痛,因為售後師傅是沒有辦法判斷鏡頭到底是哪一片玻璃出現了位移,想要修理就得整個鏡頭拆散了再進行拼裝,很費功夫。所以在某攝影師群里有不少星空攝影師抱怨過某副廠的星空鏡頭存在明顯歪軸情況下,送售後維修結果對方表示沒有問題不予維修。反而我們同事烽火的索尼FE 85mm F1.4 GM在經過售後處理後畫質得到了明顯恢復,全開光圈不再是模糊一片了。

那麼如何解決「品控差異」和「歪軸」問題呢?我有這麼幾個辦法。首先在購買旗艦鏡頭時,可以像我朋友那樣使用「鈔能力」,花錢讓線下經銷商多拆幾支給你挑,這樣你就真的可以獲得旗艦級別的性能。如果非旗艦鏡頭,可以優先考慮支持「7天無理由退換貨」的鏡頭品牌,到手後趕快測試以下畫質,多抽幾次獎一定能夠得到心滿意足的產品。

同時對於鏡頭外借這件事情上,貴价鏡頭儘可能人肉運輸而不是快遞,避免在快遞過程中出現鏡頭的損傷。畢竟如果來找我借一支萬元級別的鏡頭還不肯自己跑來取,我覺得想借鏡頭的朋友誠意確實不太足(滑稽)。
最後我想說的是,旗艦鏡頭之間的性能差異,目前已經小於自身品控和光軸歪斜導致的性能差異。如果你也是和我一樣的「數毛黨」,那千萬不要小瞧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