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個月裡佳能尼康都發布了自家的數款35mm定焦產品,攝影愛好者們對這些產品褒貶不一。我今天就來給大家帶來一個「暴論」,那就是——大光圈35mm定焦是最難做好的鏡頭。或許有不少朋友會持相反的觀點,但我會用我的觀點來和你辯一辯。

為什麼「難做好」,是因為如果你想做到「光學質素好」,要麼犧牲體積重量比如適馬40mm F1.4 DG HSM,要麼犧牲光圈值比如徠卡APO-SUMMICRON-M 35mm f/2 ASPH.。如果你既要控制住體積重量,還不想犧牲光圈值,那麼勢必就得在畫質方面做一定的妥協。這個畫質的妥協或許是某些像差的控制,或許是為了全開光圈銳度去犧牲小光圈銳度極限,又或者是焦外虛化柔和度。總之就是必須得有所取捨,做不到「既要還要」。

這時候又要有人反駁了,你看單反時代的佳能EF 35mm f/1.4L II USM,微單時代的索尼FE 35mm F1.4 GM不是很優秀麼?它們不是在體積並沒有失控的同時有著相當不錯的畫面銳利度?實際上如果拋開F1.4大光圈不談,這兩支鏡頭的解析度並沒有比現役的旗艦&次旗艦標準變焦的35mm更銳利,甚至在F2.8-F8光圈下還可能會輸給現役的旗艦變焦。這個情況其實在單反時代末期就已經出現了,拿標版做銳度「跑分」時得分上限並不是很高,各位可以自己去查一下跑分結果就明白了。

比如同時代且口碑出色的騰龍SP 35mm f/1.4 Di USD「跑分」就沒有跑贏同樣口碑出色的騰龍35-150mm f/2.8-4 Di VC OSD。騰龍35-150mm f/2.8-4 Di VC OSD在小光圈下「跑分」甚至可以小勝佳能EF 35mm f/1.4L II USM。現在的索尼FE 35mm F1.4 GM同樣在「跑分」輸給了索尼自家的FE 24-70mm F2.8 GM II甚至FE 24-50 F2.8 G,更別提新出的FE 28-70mm F2 GM了。所以現在「狗定勝牛變」已經完全失效了,變焦旗艦在設計上就是在銳度上做到了盡善盡美,24mm和35mm旗艦真的很難在小光圈銳度上戰勝旗艦標準變焦。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一結果呢?我的理解是這樣的:長焦定焦需要克服主要是色散和體積兩大難題,需要堆更高規格的低色散鏡片和高折射率鏡片去抑制色散和縮小體積。廣角定焦更需要去儘可能做出平整的像場,儘可能的糾正像差和彗差,焦外虛化優先級並不是很高,所以需要更多的非球面鏡片去糾正像差。而35mm定焦既需要去克服色散,又需要有一個柔和的焦外虛化,還儘可能抑制像差和彗差,甚至還會有影片用戶希望呼吸效應也優化一下,如果體積重量放飛自我必然會對口碑和銷量造成影響。對於鏡頭設計師來說,這樣「既要又要」的要求就非常難以同時滿足,那麼就只能選擇其中幾個最重要的功能點去完善了。

而標準變焦可以安安心心的將焦外虛化效果的優先級往下降一降,把銳度的優先級往上提一提,同時兼顧一下體積重量和呼吸效應,最終銳度超過了35mm定焦也就很自然了。去年發布的索尼FE 28-70mm F2 GM就讓我同事烽火大呼中毒,恨不得立刻賣了FE 35mm F1.4 GM和FE 85mm F1.4 GM立刻換購這支新鏡頭。當然最後他還是留下了索尼FE 35mm F1.4 GM同時買了索尼FE 28-70mm F2 GM,畢竟索尼FE 35mm F1.4 GM是真的夠輕夠小夠方便。

那旗艦35mm定焦就不值得買了?我認為也不能以偏概全,因為變焦無論怎麼做也只能做到35mm F2這樣的規格。但定焦可以給你F1.4甚至F1.2這樣的規格,同時虛化還可以更好的同時體積也比變焦更小。買不買旗艦35mm定焦還是看你對大光圈有沒有需求,而不是夠不夠全能,畢竟買鏡頭並不是為了「贏」。

畢竟我都說了大光圈35mm定焦最難做好的鏡頭,那麼自然也就是最能考驗鏡頭品牌設計功力的產品。不久之後,國產第一支35mm定焦旗艦就要亮相了,唯卓仕在各方面性能的取捨上能夠給大家交出什麼樣的答卷,我相信大家都很好奇。關注我們影像新勢力,後續我們會給大家帶來第一手的報道和測試,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