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較擅長抗癌的動物,能給癌症研究新啟發
科學界普遍認為動物體型與患癌症風險高低無關,故有「佩托悖論」(Peto′s paradox)存在。然最近研究顯示,體型越大動物患癌機率確實越高,似乎顛覆了佩托悖論。
新研究發現,大移動物如大象、長頸鹿和蟒蛇等,比小移動物如老鼠、蝙蝠和青蛙更易患癌。論文2月24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佩托悖論是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科學家理查‧佩托(Richard Peto)1977年提出,他「發現」大象這類巨移動物雖然有數兆個細胞,但癌症發生率並未比人類或小鼠高。因這與直覺相悖,故稱佩托悖論。基於此學說,科學家還提出大移動物可能的抗癌機制,以解釋佩托悖論。
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分析超過260種動物,發現體型較大物種,腫瘤發生率普遍較高,無論良性還是惡性腫瘤。
科學家用先進統計模型,分析不同物種癌症發生率與體型關聯。顯示不論哺乳類或鳥類,兩棲類或爬蟲類,體型越大物種,癌症風險普遍較高。但值得一提的是,演化迅速發展成龐大體型的動物,的確有較強抗癌機制,如大象有更多套抑癌基因TP53,細胞損傷時有效啟動細胞凋亡(apoptosis)機制,防止細胞癌化。
大象強大抗癌機制也反映在細胞數量雖然高於老虎數倍,但兩者癌症風險卻很接近。倫敦大學學院喬安娜·貝克(Joanna Baker)博士補充:「當物種演化出更大體型,最好也能發展出更強抗癌機制。以大象為例,雖然體型龐大卻有獨特抗癌力,故能降低癌症威脅。」
此次研究還發現一些物種患癌率明顯偏離一般趨勢。常見寵物鳥虎皮鸚鵡,體重雖不到30克,但癌症發生率卻比預測高40倍。囓齒動物裸鼴鼠幾乎完全不會患癌,因之前研究,它們有高分子量「玻尿酸」(hyaluronic acid)能抑制細胞過度增生,加上基因組穩定性高、抗氧化力強及代謝速率低等,都能大幅降低細胞突變累積與癌症風險。
儘管新研究發現大移動物較易患癌,但防癌機制仍值得科學家借鑑。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喬治·巴特勒(George Butler)博士表示:「天生較擅長抗癌的動物,能給癌症研究新啟發。我們可學習並理解更多癌症形成機制,甚至發展全新治療策略。」將來研究「天生」有強大抗癌力的物種,或許能為癌症預防及治療造成革命性突破。
(首圖來源:Image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