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適馬剛剛發布28-105mm F2.8 DG DN的時候,就對這枚鏡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看我文章和直播的朋友應該知道,我是大三元的堅定擁護者,70-200mm F2.8掛機,幹活主要用24-70mm F2.8,兩機兩鏡屬於常規裝備。
我每年大概要拍攝5萬張照片,用軟體統計過,超七成都是100mm焦段以內拍攝,所以第一時間聯繫適馬借了28-105mm F2.8 DG DN試用,琢磨著以後能不能合二為一,輕裝上陣。
此前,我也用了一端時間35-150mm F2-2.8,完全沒有廣角還是不方便,工作室或者影樓用來拍攝人像沒問題,但作為生產力工具,28-105mm的適應性更強,焦段更靈活。缺失24mm我覺得倒不是太大問題,畢竟很少人能用到,如果真對廣角有強烈的需求,我肯定會帶上14-24mm。
就外觀設計來說,28-105mm F2.8 DG DN屬於中規中矩的一類,比自家的24-70mm F2.8 DG DN II 好看點。995g的重量,在我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抓在手上,不滑。裝在A6700上,有點頭重腳輕,後來換到A7M4上,這種感覺消失了。
82mm的濾鏡口徑很常規,和我很多鏡頭一樣。手動對焦環非常絲滑,變焦環的阻尼感略強。配備了兩個可以自定義分配功能的AFL按鈕。在廣角端還有可以鎖定的變焦鎖開關。話說就算不鎖,鏡身朝下,鏡筒也不會因重力意外伸出。這個開關無需手動打開,轉動變焦環就自動解除。
整個桂花季,我一直在用這枚鏡頭作為主力,有三點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在105mm端可提供大約1:3的放大倍率,能臨時扮演一下微距鏡頭,這幫上了大忙。
2.色彩還原超出我的預期;
3.光圈全開完全能用,中心畫質很能打,銳度好於騰龍35-150,相同焦段下的邊緣銳度略遜自家的24-70mm F2.8 DG DN II;
4.鬼影和眩光控制得很好,呼吸效應控制的不錯,我在影片拍攝中焦點推進時畫面流暢,算是近似齊焦了;
5.表面有防水塗層,小雨是扛得住的。
當然,這不是一枚可以打100分的鏡頭。沒有內置防抖是一種妥協,沒有也不影響使用,畢竟現在都有機身防抖。對焦速度和原廠接近,在昏暗環境下我做了多次測試。廣角端有桶形畸變和暗角,還比較明顯。
很多人讓我談談焦外,因為其他博主每每寫到這裡就故意跳過。說實話,和定焦鏡頭比,肯定不是一個級別,但是和原廠大三元去比,又不相上下,檸檬圈比較明顯。
網上關於這個鏡頭的討論很激烈,我想可能很多人方向找錯了。
28-105mm F2.8 DG DN準確說是生產力工具,強大的生產力工具,它存在的意義是減少更換鏡頭的頻率,方便各種抓拍,提供全焦段大光圈。當然了,也適合我這種懶人,是24-70mm F2.8、24-105mm F4、35-150mm F2-2.8之間,一個折中的優選方案。
多說一句,這個頭拍影片是真方便,萬金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