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的優質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大家都聽過劣幣驅逐良幣的故事,看看現在的世界裡,這樣的現象似乎比比皆是。令我感觸最深的是移動端遊戲市場,十年前各大遊戲廠商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國內外各種優質的遊戲層出不窮,例如賽車類的遊戲狂野飆車、真實賽車、極品飛車等;RPG 類遊戲有無盡之劍、地牢獵手、怪物獵人等;休閒放鬆類遊戲有水果忍者、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殭屍、頑皮小鱷魚;治癒類的則有紀念碑谷這樣的神作,甚至還曾出現過 Flappy Bird 這類魔性的小遊戲。
那時候的大部分遊戲在方方面面都能讓你感受到製作者的用心良苦,每一處精美的畫面、動人心弦的音樂、豐饒有趣的遊戲玩法。即便多年以後,我仍然會記得那時候玩遊戲給我帶來的治癒和感動。

真實賽車 3

無盡之劍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打開 App Store,免費遊戲排行榜前列永遠是以某某榮耀為首的一些抽卡氪金競技類遊戲。大家開始你抄我我抄你,不再把重心放在如何製作一款精美出色的好遊戲,而是處心積慮的思考,如何能做一款足夠功利能讓人充錢氪金撈一筆的遊戲。
我明白在大數據算法加持下,許多人也很愛玩這類型的遊戲,是他們選擇了市場,而市場也在努力的迎合他們。或許在科技硬體方面我們比十年前進步數倍不止,但在精神文化以及內容創造力方面卻是節節倒退,我覺得這是屬於移動端遊戲的悲哀時代。現在一款製作精良還不需要氪金就能玩下去的遊戲簡直如同異端一般。
說多了開始跑題,但其實我覺得手機市場亦如此。當手機螢幕越做越大,機身愈發厚重的時候,蘋果的「iPhone mini」系列就顯得像一個異類,闖入了這不屬於它的世界。但實際上蘋果在 mini 這條路上,已經自己走了很多年,如同一位孤獨的倖存者,而蘋果的 mini 宇宙最早還得從 iPod 說起。
▍iPod mini
2004 年 1 月 6 號,賈伯斯發布了 iPod 產品線中的一款全新產品:iPod mini。彼時是 iPod 問世的第四年,在這四年間蘋果每年都會更新 iPod,會根據不同的需求推出不同的 iPod 產品。而當賈伯斯發布 iPod mini 時,或許並未料到「mini」這一後綴會成為蘋果產品線中一個獨特的符號。
當時的 iPod 已憑藉標誌性的滾輪設計和海量存儲能力風靡全球,但 iPod mini 的誕生更進一步 —— 它用更小的體積、更輕的重量(僅 103 克)以及鋁合金外殼和多彩設計(如粉色、藍色、綠色和銀色),吸引了追求便攜與個性化的年輕用戶。iPod mini 的容量僅有 4GB 和 6GB,但依舊憑藉其「把 1000 首歌放入口袋」定位,迅速成為市場爆款,甚至一度因供不應求而推遲出貨。

iPod mini 初代
iPod mini 誕生的意義不僅在於商業成功,更在於它奠定了蘋果「小而美」的產品哲學。賈伯斯曾多次強調,蘋果的產品必須「在功能與形式上達到極致平衡」。iPod mini 正是這種理念的具象化 —— 它通過縮小體積和簡化一些外部接口功能(如取消 FireWire 接口、僅支持 USB 連接),反而讓用戶更聚焦於核心體驗:隨時隨地享受音樂。這種減法思維,可以說成為後來所有 mini 產品的基因。
iPod mini 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後,一年後蘋果又更加激進了一步,2005 年 1 月,第一代 iPod Shuffle 誕生,這是首款沒有採用顯示屏的 iPod 產品。它的誕生之初曾被認為是 iPod 家族的一大災難,因為 shuffle 沒有帶顯示屏,它也就不能進行歌詞瀏覽、圖片欣賞、影片播放。儘管如此,iPod Shuffle 依然保持著強有力的生命力,一直到 2006 年下半年依然風采依舊。

隨著 iPod mini 和 iPod shuffle 的成功,蘋果在同年 9 月發布了一款相當於融合二者特點並做出進一步升級的產品:iPod nano。
如果用 vivo 的話說,就是你可以把 iPod nano 理解成 iPod mini Pro!初代 iPod nano 發布之初有 2GB、4GB 兩個容量版本,售價分別是 199 美金和 249 美金,iPod nano 繼承了 iPod 的優良血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6.9mm 厚度,重 42g(iPod shuffle 的厚度為 8.5mm),創造了彼時 MP3 隨身聽的超薄機身記錄,並採用蘋果招牌觸控鍵,以及漂亮的彩屏,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蘋果首先使用了三星最新發布的大容量閃存晶片。
由於使用了閃存而不是硬盤,它不僅體積上變小,而且不存在會震動的部件,這樣它就不會因滑落而損壞,同時也比使用硬盤的播放器更堅固耐用。這款產品可謂再簡單不過,但一經推出,它就收穫了一大波忠實消費者的擁護。而隨後的幾年中,它也成功成為 iPod 產品線中的明星產品,蘋果也一直為它疊代至 iPod nano7。但相信許多人對 nano 歷代產品中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 iPod nano6 的正方形的設計。同時第三方廠商為其設計的錶帶配件,也一度讓它成為那個時候蘋果粉眼中的「iWatch」。


▍Mac mini
如果說 iPod mini 是蘋果對便攜性的探索,那麼 2005 年 1 月發布的 Mac mini 則展現了蘋果對「去冗餘化」的野心。賈伯斯在發布會上拋出一個尖銳的問題:「為什麼蘋果不出更便宜的簡化版 Mac?」答案是 Mac mini—— 一台沒有顯示器、鍵盤和鼠標的主機,售價僅 499 美元(作為對比彼時的 iMac G5 最低配置為 1299 美元),賈伯斯的目標直指那些想要低成本體驗 Mac 生態的 Windows 用戶。

初代 Mac mini 的設計堪稱驚艷:體積僅有 16.5 厘米平方、高 5 厘米,重量 1.3 公斤,內部卻塞進了當時強悍的 PowerPC G4 處理器、以及 40GB 硬盤和 256MB 內存。賈伯斯鼓勵用戶利用現有外設降低成本,我們提供電腦,其他自由選擇。儘管初期配置被詬病為「性能雞肋」256MB 內存甚至無法流暢運行系統),但蘋果在同年 7 月迅速將內存升級至 512MB,並允許用戶自行拆機擴展 —— 而當時的這種開放性與後來的封閉式設計也形成鮮明對比。
而關於 Mac mini 的進化史,可以簡述為一部「技術突圍史」:
-
2006 年,轉向英特爾處理器,性能提升但散熱問題凸顯;
-
2010 年,採用鋁合金一體成型設計,體積縮小 20%,首次支持 HDMI 接口;
-
2014 年,售價回調但性能反而降級引發許多用戶不滿;
-
2018 年,搭載英特爾六核處 理器,性能暴漲五倍,重新贏得專業用戶青睞;
-
2020 年,成為首款搭載 M1 晶片的 Mac 設備,能效比顛覆行業認知;開始成為高性價比 Mac 的代言詞。
-
2024 年,M4 晶片版本性能方面甚至超越了部分 Mac Pro 機型,徹底擺脫「入門級」標籤。

Mac mini 的成功不僅在於硬體疊代,更在於它始終扮演著「生態橋樑」的角色 —— 從吸引 Windows 用戶過渡到 Mac,到為開發者提供低成本測試平台,再到成為家庭媒體中心的核心,它的定位始終靈活且不可替代。
▍iPad mini
2012 年,蘋果在「手機大屏化」浪潮中推出 iPad mini,實際上也是庫克上任後為了應對當時市場中不斷出現的 8 英寸左右的小尺寸平板競品。7.9 英寸的螢幕尺寸在當時的 iPad 家族中顯得格格不入,但卻精準擊中了「便攜閱讀」與「單手操作」的需求。初代 iPad mini 憑藉超薄機身(7.2 毫米)和僅 308 克的重量,成為電子書和移動遊戲的理想設備。如今的 iPad 產品線或多或少都被加上了學習、工作生產力的標籤,而只有 iPad mini 系列堅守著初代的定位直到今日,未曾有分毫改變,它的誕生就是「娛樂至死」。

然而,iPad mini 的歷程並非一帆風順,在 2015 年蘋果發布了 iPad mini 4 後,整整四年間這個產品線沒有得到過一次發布會的青睞。2019 年,搭載落後性能 A8 晶片的 iPad mini 4 就如同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家,隨時都可能被蘋果打入冷宮不見天日。
正當所有人快要忘記這款產品時,蘋果冷不丁的將搭載彼時除了 iPad Pro 以外最先進的 A12 晶片並支持 Apple Pencil 的 iPad mini 5 上架官網。沉寂多年 iPad mini 忠實擁護者傾巢而出。出色性能和極具性價比的價格讓 iPad mini 5 重新獲得市場中人們的認可,尤其是獲得了學生群體的廣泛關注。

其實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的 bigger than bigger,以及摺疊屏、甚至還有三摺疊這般異類的出現,iPad mini 的定位也越來越尷尬,但蘋果始終未放棄這一產品線,因為其用戶群體高度垂直 —— 設計師、學生、醫療從業者等需要便攜性與功能性的專業人士,以及像我一樣只想純粹的隨時隨地使用一台 iPad 的用戶,始終是它的忠實擁躉。(我真的很喜歡 iPad mini!!!)

▍iPhone mini:小屏絕唱

2020 年,蘋果在 iPhone 12 系列中首次加入 5.4 英寸的 mini 機型。這款手機被庫克稱為「回歸初心之作」—— 比 iPhone SE2 更小的機身尺寸(131.5×64.2×7.4 毫米)、和同時期完整的旗艦性能(A14 晶片),一時間讓無數小屏愛好者歡呼雀躍。然而,市場裡的真實反應卻潑了一盆冷水:iPhone 12 mini 的銷量僅占該系列的 5%,續航短板和用戶對大屏的依賴讓其迅速邊緣化。事實證明大部分人只不過是葉公好龍罷了,嘴巴上說著 iPhone 12 mini 真好,轉身就下單了更大螢幕的 iPhone 12。

一年後,儘管 iPhone 13 mini 通過增大電池容量(續航提升 1.5 小時)和降價策略試圖挽回頹勢,但仍然於事無補。終於 2023 年蘋果宣布停產 mini 系列,同時用 iPhone 14 Plus 取代了 mini 的產品線。這一決策背後是殘酷的商業邏輯:據供應鏈數據,iPhone 12 / 13 mini 機型的生產成本僅比標準版低 10%,但售價上卻低 20%,對於逐利的庫克來說,大量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
不過,iPhone mini 的「失敗」也恰恰印證了蘋果的勇氣和實力 —— 它敢於在數據需求驅動的市場中,為小眾需求保留一席之地,用兩年的市場利潤去試錯。在我看來,iPhone 12 / 13 mini 是庫克在後賈伯斯時代里發布過最「賈伯斯」的 iPhone,它特立獨行,它獨一無二,它如同賈伯斯本人一般,優點很明顯,而缺點也同樣明顯。
▍尾巴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見證了技術與市場的雙重演變,卻也目睹了某些純粹與創新的逐漸消逝。移動端遊戲市場從百花齊放到功利化主導的轉變,映射出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現實,那些曾經帶給我們無數感動與治癒的遊戲,似乎已被追求短期利益的氪金模式所取代。
在硬體領域,從 iPod mini 到 iPad mini 、Mac mini,這些設備共同勾勒出科技史的另一條脈絡:當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創新開始從橫向擴張轉向縱向深潛。菲爾席勒曾在發布會上說過:「把東西做大並不難,而要保持所有科技不變,把它們做小才是真正有挑戰性的事情。」蘋果的 mini 宇宙,正是用克制的物理形態,釋放著無限的數字可能。然而,市場的殘酷選擇最終讓這些產品成為了孤獨的倖存者,有些甚至不得不面對停產的命運。
儘管如此,這些「mini」產品的存在,不僅是蘋果對極致設計與用戶體驗的堅持,更是對多元化需求的尊重與回應。它們或許未能成為市場的主流,卻在無數用戶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成為技術與人文精神交織的獨特符號。在這個追求效率與規模的時代,我們或許需要更多這樣的「異類」,提醒我們技術與創新的初衷,不應僅僅是為了迎合市場,而是為了創造真正打動人心的體驗。
賈伯斯曾說:「真正的創新不是迎合所有人,而是為那些『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人創造完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