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數據科學家約翰·博恩-默多克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自2012年以來,15歲學生在國際基準測試(PISA)中的閱讀、數學和科學成績持續下降。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相關數據表明,智力下滑的趨勢不僅限於青少年,全球多個國家的成年人在測試中的表現也有所下降。

根據牛津詞典,智商是「理解事物的能力」,博恩-默多克將其分為語言理解和數學推理兩項能力,且在高收入國家的各年齡段中均出現下降。
在OECD的學習能力問卷中,25%的人報告難以通過簡單運算判斷真偽,且有類似比例的人難以理解文章中資訊的關聯。在美國,這一比例高達35%。
此外,持續多年的「未來監測問卷」顯示,1990年代和2000年代,18歲青年的「困難人群」比例維持在15%以下,但自2010年代中期以來,比例迅速升高,目前接近25%。博恩-默多克認為,儘管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被認為是智商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這仍顯片面。他指出,儘管人腦構造短期內難以改變,但大腦潛能的開發程度顯著下降。
博恩-默多克認為,移動網際網路的早期使用方式更為積極主動,刺激大腦發展;而如今的被動資訊接收可能導致大腦發育遲緩。資訊流的無止境更新讓人們不再主動瀏覽,而是被動接受碎片化內容,減少了推理判斷的機會。
以美國為例,1980年約36%的人幾乎每天讀書,只有16%的人「幾乎不看書」。而到了2024年,「幾乎不看書」的人接近50%,幾乎每天讀書的比例降至14%。
博恩-默多克認為,文字到影片的轉變不僅影響了閱讀能力,也限制了大腦注意力和深度思考。不過,他認為人類大腦仍有恢復的潛力,只需通過「鍛煉」恢復新的思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