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蹲下繫鞋帶時覺得大腿里好像有一根筋被拉緊,起身到某個角度,大腿根部「咯嘣」一聲突然恢復正常;甚至是正常走路時,大腿根總在某個位置像齒輪沒上好油一樣彆扭,走一步就會「咔」地響一聲,除此之外又感覺不到什麼別的異常。這一聲聲彈響,就像身體發出的神秘信號讓人慌神:我這腿到底是怎麼了?
其實,髖關節發出的這令人發毛的咔咔響聲,在醫學領域是個較為常見的狀況,它的學名叫「髖關節彈響綜合徵」,簡稱為「彈響髖」。
乍一聽好像怪嚇人的——別擔心,大多數時候它都沒有實質影響到生理結構,而且只要適當運動,就能消除這惱人的聲響。
接下來,我們就深入了解下為什麼會有「彈響髖」,以及如何通過運動緩解彈響髖。
▍彈響髖是什麼?
《臨床骨傷科學》中提到:彈響髖是指髖關節在屈曲、內收或內旋時,聽見「咔嗒」響聲,或能觸及有摩擦和彈撥感的一種疾病,該病又稱滑響股或髂脛束彈響。該病通常是無痛的,除了明顯的爆裂聲或咔嗒聲,可以毫無體感;但當彈響聲調高亮或伴有疼痛時,常常影響患者精神狀況。
通常來說,彈響髖綜合徵的診斷也是基於臨床表現,即是否有彈響聲。由於彈響髖多數是關節結構和功能的問題,經過合理的運動就能夠解除,不必太過擔心。
但是如果運動無法消除或者減輕彈響髖,建議去醫院進行進一步的篩查,以排除一些有類似症狀的疾病的影響,包括原發性肌肉炎症性疾病、原發性髖部病變、直腸和骨盆的腫瘤等。
彈響髖的類型與成因
臨床上,根據彈響發生的具體位置差異,我們可以把彈響髖分為外側型,內側型以及關節內型 3 種。
彈響髖基本都是髖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和髖關節接觸產生。形象點講,在活動時,髖關節像撥動琴弦一樣撥動了肌肉肌腱,進而發出聲響。其中:
-
外側型:最常見,由髂脛束摩擦股骨大轉子引起。
-
內側型:較少見,通常是髂腰肌腱在髖關節前面摩擦骨頭。
-
關節內型:最少見,與髖關節內部結構問題有關,如關節唇撕裂,常涉及運動損傷。
只讀文字不知道具體是哪裡是不是?請參考下方三張圖。每一張圖片都展示了影響關節彈響的關鍵軟組織。

左:外側型 中:內側型 右:關節內型,圖源:Nabil Ebraheim
傳統說來,彈響髖這樣的疾病好發於常用到髖部的運動愛好者,比如足球、舞蹈、賽跑等。而現在發現,工作或學習導致的久坐的生活方式,同樣在增加彈響髖發生的可能。具體原因尚未有明確定論,主流觀點認為久坐可能影響了肌肉與關節的穩定性,這就要求患者能通過運動來恢復相關功能,從而緩解症狀。
想對症下藥地緩解髖關節彈響,我們需要先了解下髖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功能。
在外側彈響髖的圖片當中,上段紅色下段白色的軟組織位髂脛束(起於髖骨上緣髂嵴、止於小腿內側骨脛骨外側髁的一段增厚筋膜,是包繞大腿的闊筋膜的外側部分),用於支撐髖關節外側。除了圖中顯示的依附關係,髂脛束還會附著在臀大肌上,臀大肌的功能,也會影響髂脛束的位置。現在人由於長時間久坐,臀部無力塌縮,髂脛束就比較難固定在合適的位置上,蹲下起身時便可能產生髖關節彈響。

外側彈響髖,右圖顯示髂脛束和臀部肌肉相連
在內側彈響髖圖片中,這幾束紅色的肌肉合稱髂腰肌(圖中僅標註腰大肌與腰小肌,還有一條髂肌未標出,三者合稱髂腰肌)。髂腰肌主要的作用是抬腿屈髖。現在我們經常久坐超過 12 小時,髂脛束會縮短,縮短後的髂腰肌的形態和位置也會發生變化,也會更容易觸碰及髖關節。

內側彈響髖,右圖顯示髂腰肌功能
至於髖關節內部彈響髖,其主要原因則是髖關節球和髖關節窩接觸,碰撞產生聲音。
髖關節是球窩關節,能夠靈活的屈伸、內旋外旋以及內收外展。髖關節的運動就像是圓球在對應的坑裡滾動。不過,關節在進行滾動時,還會進行滑動。由於長期久坐,我們髖關節長期處於不當位置,或者是髖關節周圍的肌肉不平衡,就有可能讓關節在滾動時無法滑動或者是滑動不到位,原本嚴絲合縫的關節發生撞擊,進而發生碰撞,產生聲響。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類別通常都伴隨關節軟骨或其他組織的實際損傷,常伴有疼痛。如果你的關節彈響伴有疼痛,我的建議是關掉這篇文章,立刻去醫院的運動醫學科/骨科/康復科做一下影像學檢查,以排查軟骨撕裂等潛在問題。

關節內部彈響髖,右圖展示球窩關節的滾動與滑動
▍如何消除彈響髖?
如果你的彈響髖不是受傷所致、不伴疼痛,我們就可以實踐一下如何通過運動來緩解這個煩人的小問題了。
消除彈響髖,主要需要恢復肌肉肌腱的正確位置,增加髖關節靈活性。下面的這些動作可以解決絕大部分人的彈響髖問題。再次提醒,如果你的無痛彈響髖在嘗試一段時間的運動康復後仍未好轉,同樣建議前往運動醫學/骨科/康復科就診,排除其他潛在病因。
增加臀部力量
對於有外側彈響髖的朋友,可以增加臀部力量,讓臀大肌牽拉髂脛束在正確的位置,減少髂脛束和髖關節接觸的機會,減少彈響。
臀橋是增加臀部力量的經典動作。平躺在床或者瑜伽墊上,屈曲膝蓋,將腳跟拉向距離臀部大約 1 個腳長的距離。
兩個膝蓋緊緊靠攏(如果想有點體感提示,可以在雙膝間夾本書),臀部發力,直到大腿前側和腹部處於一條直線上。有控制的將臀部放在床上,即為完成 1 次動作,重複 20 次。

感受臀部發力
拉伸髂腰肌
對於內側彈響髖,可以嘗試拉伸髂腰肌。瑜伽動作中的鴿子式可以很好的拉伸到髂腰肌。
單膝跪在床面上,一腿在前,另一側腿在後。收腹,不要挺肚子,將整個髖關節整體的向前送,感受到腹部至大腿前內側處的拉伸感(圖片中深紅色肌肉)。吐氣,挺髖向前,增加拉伸幅度,保持 20 秒。然後換另一側,繼續重複 20 秒。

增加髖關節靈活性
增加髖部靈活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靈活性訓練能夠撥亂反正,讓肌肉肌腱各歸其位。我們剛剛提到,作為球窩關節,髖關節能夠近乎 360 度運動,可以屈曲伸展,內收外展以及內旋外旋。久坐會讓球窩關節的靈活性潛力大打折扣,在某一維度出現運動受限的問題。

下面為大家介紹的這個動作,可以同時鍛煉到平時活動較少的內收外展、內旋外旋四個維度——90-90 度髖關節靈活性訓練。
坐在床上(或瑜伽墊之類的軟平面),屈膝,將兩側腿的膝關節和髖關節分別呈 90 度,然後轉向另一側。重複 20 次,不追求動作速度,而是增加動作的幅度,將活動不佳的角度打開。

慢慢來!不要求快!
最後,是一個能增加髖關節屈伸的懶人辦法。
增加靈活性的懶人辦法
對於繁忙的打工人,每天專門抽出時間練一套髖關節靈活性,還是有點奢侈的,而且一忙起來多少都會忘。那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將髖關節靈活性訓練融入到生活中的辦法呢?
還真有。
你可以換種方式「坐」。比如回家之後,從坐在椅子上變為蹲在椅子上。人在蹲著時,髖關節會完全屈曲,得到全幅度的活動。
蹲久腳麻之後,我們還可以換為盤坐。此時,我們就增加了髖關節外旋的靈活性。盤坐累了,我們再換回蹲。而且,不管是蹲著還是盤坐,肯定都不會影響玩手機、看影片;如果你用主機手柄,還能換著坐姿打遊戲。

優質摸魚姿勢,如果你需要的話,還可以積攢功德(不是)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坐便換回蹲便,重新練習「東方神秘力量」——亞洲蹲。每天一次亞洲蹲,可以至少強制自己每天全幅度屈伸 1 次髖關節。不要小看每天 1 次,亞洲蹲對髖關節和踝關節的靈活性都有要求,日積月累,成年累月,鍛煉出的靈活性就體現出來了。

還有更激進的方案——如果你家裡恰逢裝修,不妨嘗試買一個蹲坐兩用馬桶,蹲坐隨心,鍛煉休息兩不誤。

是的,真的有這種東西;是的,我認真的。
▍總結
通常來講,彈響髖並無大礙,而且不會產生疼痛。如果你的髖關節彈響並不伴隨疼痛,可以先嘗試下上面提到的動作,一周內練習 2 次,多數情況下都能夠減輕甚至消失。
如果在嘗試之後彈響聲仍然存在,或者你的彈響常伴隨疼痛,建議前往醫院,掛運動醫學/骨科/康復科,進一步排查其他病因或疾病。
說了這麼多,不妨今晚就嘗試一下這些調整髖關節靈活性的動作,打開你生鏽的胯骨軸子,即便沒有彈響髖,上面的動作也可以作為髖關節保養練習使用。祝你行走順暢,雙腿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