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AI時代來臨,機器人更具「人味」直播截屏訓練AI模型的現實數據已全部用罄,如何讓AI思考?人形機器人後市看漲,台廠機會在哪?缺工、人力成本高,發展機器人勢在必行

「實體AI時代來了!」隨著NVIDIA創辦人黃仁勛在全球科技業風向標CES 2025上揭開這一序幕,聲明AI與機器人領域將邁進關鍵一步,成為業界今年主要焦點。
隨著AI技術逐步演進,TrendForce預期含AI訓練、AIGC解決方案在內的全球機器人大型語言模型(LLM)市場,有望2028年超越1,000億美元,2025-2028年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將達48.2%。
而與機器人息息相關的AI技術,將是推動機器人產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
黃仁勛在今年CES主題演講中指出,AI技術在短短12年快速發展,經歷「感知型AI」(Perception AI)、「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和「代理型AI」(Agentic AI)三大階段後,如今正式迎來「實體AI」(Physical AI,又作「物理AI」)時代,即「未來AI會自己對話、思考,並自行處理運行」。

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勛。(Source:NVIDIA)

人工智慧四大類型。(Source:網路匯集整理)
曾伯楷舉例,早期看AI生成的影片,大都是畫面漂亮,但實際欠缺物理現實狀況。假如下「大太陽下雪」這個指令,AI可能照字面生成漂亮的太陽和雪景,忽略了更貼近真實的「融雪」,當技術重心轉向實體AI領域時,就會有更自然、合理的反應和生成結果。換言之,即思考、行為模式更「似人」。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Elon Musk)認為,AI訓練已經將人類至今累積的所有知識全部耗盡,這個時間點就落在去年(2024年),而合成數據(synthetic data)的運用,將是未來的出路。
曾伯楷表示,合成數據一半來自現實、一半來自AI訓練,當訓練機器人拿10公斤、20公斤的東西,這是現實世界會出現的場景,若要它拿100- 200公斤、甚至要面臨龍捲風或霧霾情況,這些很難在現實中遇到,就需要合成數據進行機器人訓練。
也因此,NVIDIA在CES 2025推出Cosmos世界基礎模型(WFM)平台,協助機器人前期訓練和模擬,幫助機器人更了解物理世界的特性、邏輯、因果、重力,有這些基本概念後,就會開始進行「思考」,判斷事件發生的後續應對及合理性。
曾伯楷認為,機器人需要與人進行更多互動,後段要表現得更真實,前期就需要更多模擬,如此一來,陪伴型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才會更多發揮和導入空間。
至於台廠機會,曾伯楷認為台廠從電池、關節總成到決策感知和機械手掌,台灣有相對應廠商,並提供人形機器人一站式的整機服務。其中,所羅門在機器視覺布局已久,其他廠商做2D視覺時,所羅門已投入研發3D視覺,比其他廠商更具優勢,也可進行彈性定製化。
再來是包括滾珠、螺杆、線性滑軌等傳動組件,這也是台廠很早就投入的領域。曾伯楷表示,傳動組件以上銀為主,台灣在機器視覺、傳動組件能做到一定程度定製化,且有完善的工藝技術,通過台灣具有彈性的技術力和群聚能力,有望滿足大廠需求。
由於台灣具有全球領先的電子產品製造基礎,連黃仁勛也直呼「對台灣來說,有一項很大的機會,就是下一波的AI發展(實體AI)」,再度肯定台廠供應鏈。
曾伯楷進一步表示,客觀來說,機器人產業在初期不會採取固定規模的量產模式,而是根據需求進行不同規格的調整。台廠不僅具備高度彈性化的製造能力,還擁有完整的機器人產業供應鏈,從單片機、T型滾珠螺杆、齒輪到機構件,各環節皆有專業廠商深耕,技術基礎非常紮實,具明顯優勢。此外,隨著地緣政治局勢日益緊張,越來越多企業考慮非紅供應鏈,而台灣在這一領域也具備無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曾大膽預測,未來十年內「通用型機器人」技術將蓬勃發展。曾伯楷補充,由於人口結構改變,機器人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替代方案。現階段,人形機器人主要應用集中在需求龐大、資本足夠的製造業和智能工廠,目前部分廠商開始部署車廠和物流業,如機器人公司Apptronik的機器人Apollo已經與GXO和奔馳合作;Agility Robotics的雙足人形機器人Digit也獲得亞馬遜青睞,並積極拓展至其他科技巨頭。
曾伯楷表示,醫療領域也將成為人形機器人發展重點,面對缺工、人力資源緊缺與成本高漲,機器人有望減輕護理人員的壓力,協助完成送檢體、遞交報告等任務。目前台灣有眾多企業布局護理機器人市場。最終隨著成本下降,陪伴跟看護功能的機器人將步入千萬個家庭,這個增長數量就會相當可觀。
雖然目前人形機器人在技術層面遇到「理解、決策及互動」挑戰,推广部分遇到數據搜集、安全隱私及背後的法律倫理等問題,以及成本過高。不過曾伯楷預期,隨著上述挑戰一一克服,尤其當成本降低至市場可接受範圍,機器人展示場景將延伸至日常生活,商機無限。
曾伯楷認為,在高齡化社會來臨、技術快速進步和科技大廠加持下,已經為機器人產業注入強大動能,雖然目前機器人的普及尚需時日,但隨著瓶頸突破,預期2027-2028年,產業將迎來爆發性增長,特別是人形機器人勢必成為產業耀眼明星。

人形機器人概念股匯集整理。(Source:網路匯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