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 年 4 月 1 日,史提夫 · 賈伯斯(Steve Jobs)與史提夫 · 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在車庫裡創辦了蘋果公司。
此時理所當然地,誰都無法想像蘋果將在未來製造出一款又一款驚艷的產品,並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但這一路上,除了高光時刻的輝煌,還有許多不那麼為人所知的失敗。

賈伯斯與沃茲尼亞克
我們聽說過不少蘋果歷史上失敗的產品,從早年定位失誤的 Apple III 和 Apple Lisa ,到斯卡利時代慌不擇路做出來的 Newton 系列 PDA ,再到「第二賈伯斯時代」的偏激產物 PowerMac G4 Cube 和毫無知名度的一次進軍伺服器領域的嘗試 Xserve ,還有我們更為熟悉的庫克時代極度激進的 The New MacBook 和它身上的蝶式鍵盤等……
但鮮少有其他產品像 Apple Lisa 一樣,成為字面意義上的「垃圾」—— 1989 年,蘋果將最後一批約 2700 台 Apple Lisa 埋在了美國猶他州洛根市郊的一處垃圾填埋場中。這樣的事情當然不再會有下一次了,因為這不環保,「自然之母」不會同意。

艾薩克撰寫的《史提夫 · 賈伯斯傳》
Apple Lisa 從命名開始就是一部充滿矛盾的產品:賈伯斯曾堅稱 Lisa 是 Local Integrated Software Architecture(本地集成軟體架構)的縮寫,以撇清與其私生女 Lisa 間的關係;但多年以後,在沃爾特 · 艾薩克森(《史提夫 · 賈伯斯傳》作者)面前,賈伯斯還是承認了自己早年「夾帶私貨」的行為。
很明顯,它是用我女兒的名字命名的。
▍Lisa 項目的啟動
有了 Apple I 的經驗和在 1976 年費城個人電腦節上收穫的靈感,蘋果在 1977 年推出了 Apple II ,它和 Commodore PET 2001 、TRS-80 並稱為「1977 Trinity」。Apple II 在商業上表現很好,如果將後續推出的一系列改進型號包括在內的話,整個 Apple II 系列的銷量達到了約 650 萬台。

左圖為 Apple I ,右圖為刊登在 Byte 雜誌上的 Apple II 廣告
在 Apple II 的成功後,蘋果內部也有三套新品方案推進之中。
-
沿用 CUI(命令行用戶界面),但搭載新的自研 SOS 系統的 Apple III
-
採用 GUI(圖形用戶界面),定位高端,由賈伯斯主導展開研發的 Apple Lisa
-
同樣採用 GUI ,但定位相對較低的,由傑夫 · 拉斯金主導的 Macintosh

Apple III
蘋果是如何想到給電腦搭載 GUI 的呢?我們或許需要將時鐘往回撥一些。
在《史提夫 · 賈伯斯傳》中,描述了賈伯斯與比爾 · 蓋茨之間的一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賈伯斯指責比爾 · 蓋茨竊取了蘋果的創意,而比爾 · 蓋茨回應道:
I think it’s more like we both had this rich neighbor named Xerox and I broke into his house to steal the TV set and found out that you had already stolen it. 我覺得這更像是,我們都有個有錢的鄰居,叫施樂,我闖進他們家準備偷電視機的時候,發現你已經把它盜走了。
上面這段文字可能不少人都在某處讀到過,這就不得不提到賈伯斯帶隊展開 Apple Lisa 項目的靈感源泉了——施樂。

施樂 - 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
儘管施樂公司如今能拿得出手的只剩下核心的列印業務,但當年的施樂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公司之一,它在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進行的一系列研究——如圖形用戶界面(GUI)、鼠標、以太網等——對現代電腦技術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雖然施樂在個人電腦領域的商業化失敗讓它錯失了後來 PC 時代的主導權,但它在技術創新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依然是毋庸置疑的。
1959 年,施樂掏出了第一台具有商業價值的複印機 Xerox 914 ,徹底改變了整個複印行業。但施樂的管理層也深諳居安思危的道理:一方面,專利終究會到期,施樂近乎壟斷的地位不會永遠延續,來自日本的同行們的「價格戰」已然開啟——那家「小企業」名叫佳能(Canon);另一方面,他們也意識到,如果數字時代的人們不再需要複印了呢?

Xerox 914
施樂的管理層給了他們的首席科學家 Jack Goldman 一張空頭支票,於是便有了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在 PARC 里,有不同領域的優秀科學家、工程師,還有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等。在這座人才匯聚、資金充裕的實驗室里,誕生出了 GUI 、鼠標、以太網(Ethernet)等你我熟知的名詞,這些都被一台叫做 Alto 的電腦搭載。

Xerox Alto
但管理層的思維日趨僵化,他們對 PARC 里的項目毫無興趣,只在意眼前已經成功的複印機業務。他們砍掉了 Alto 第三代的研究資金,1981 年發布上市的 Xerox Star 小型工作站是 Alto 的最後遺產。
說回蘋果,起初,賈伯斯在公司里忙著 Lisa 和 Macintosh 的事情,對施樂公司持懷疑態度,也不願親自去參觀 PARC 。但在他的幾位員工親眼目睹了 PARC 里的「奇蹟」之後,勸說之下,他同意了,並在 1979 年底到訪 PARC 。
有三四個同事一直在催我,說我應該親自去一趟施樂 PARC 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於是我最終去了。我去了那兒,他們非常友好,向我展示了他們正在研究的東西。 他們實際上給我看了三樣東西,但我被第一樣東西震撼得眼睛都直了,完全沒注意另外兩樣。 他們給我展示的其中一樣是面向對象編程。他們的確有給我演示這個,但我當時根本沒看進去。另一樣是一個真正的網路電腦系統。他們有一百多台 Alto ,全部聯網,可以使用電子郵件等等。但我也完全沒注意到這個。 我當時完全被他們展示的第一樣東西震撼住了,那就是圖形用戶界面。我覺得那是我這輩子見過最棒的東西。

施樂的圖形用戶界面
最終的結果是,賈伯斯用一點投資和股份換來了參觀 PARC 的機會,輕鬆「盜」走了施樂的創意。他還發揮經典的現實扭曲力場,「拐」走了 PARC 里的許多科學家、工程師。對此,賈伯斯在後來的採訪里引用了畢加索的名言(很難說他沒有順帶諷刺微軟是前者):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拙匠抄,巧匠盜。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賈伯斯和另一個「小偷」——比爾 · 蓋茨——盜走施樂的創意的全過程,也可以閱讀少數派站內 @evnydd0sf 的《施樂和他的兩個小偷鄰居》。

總之,Apple Lisa 就這樣誕生了。
Apple Lisa 搭載了一枚 16 位、主頻 5 MHz 的 Motorola 68000 處理器,有一塊 12 寸 720*364 的黑白顯示屏,採用了 1 MB RAM ,有兩塊 5.25』 的 871 KB 的軟盤,還支持 5/10 MB 的硬盤。
這套配置放在當時而言是極為奢華的,蘋果極為自信地為這款產品定下了 $9995 的高價。這可是八十年代初的一萬美元啊(相當於今天的 23 萬元)!而這「離譜」的價格,也為日後 Apple Lisa 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Steve Jobs 和 John Couch 在一台 Apple Lisa 前
▍「OK」的 Lisa ,個人電腦的里程碑
The Apple Lisa was expensive, slow, and short-lived. But 40 years later, computers are still building on its legacy. Apple Lisa 價格高昂、運行緩慢,也很短命。但四十年過去,電腦仍建立在它所奠定的基礎之上。 —— 「The 『OK』 Computer」 by The Verge &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No Do lt, just OK.
你在自己的電腦、手機上點了多少次「OK」了?或許你連一個「大概」的數字都說不出來了,這一操作早已植入作為信息時代原住民的我們的本能之中,沒有人會特別留意。

Apple Lisa
Lisa 團隊起初設計了一個「DO IT」按鈕,點擊這個按鈕就能執行一個命令。在 Lisa 團隊眼中,這樣的設計簡單、直接,帶有專業氣質——直到他們開始讓真實用戶接觸這款產品。工程師 Andy Hertzfeld 寫道,用戶們並不清楚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遇到對話框時會愣住,然後點擊「Cancel」退出。在一個案例中,用戶甚至對機器感到憤怒——「DO IT」按鈕採用的字體與間距讓它看起來就像是「Dolt」——機器居然稱自己為「傻瓜」!
好吧,Lisa 團隊最終決定將「DO IT」改為「OK」,儘管看起來有點不那么正式,但至少不會無意中讓用戶感到冒犯。而「Cancel - OK」的二選一交互模式,在後來也成為了大多數軟體默默遵循的一項設計。

OK Emoji
Apple Lisa 的遺產遠不止一個「OK」按鈕……它是最早的「開箱即會用」的電腦,這得益於開發團隊的敏銳洞察力,更源於他們對用戶行為的細緻觀察。正是在這樣的理念驅動下,Lisa 不僅催生了桌面操作系統的諸多基礎規範,也奠定了一種影響深遠的設計語言——一種至今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甚至幾乎不再意識到其存在的交互風格,即使它正站在新一輪變革的邊緣。
六個月->六小時
Larry Tesler 從 PARC 跳槽到蘋果,為 Lisa 設計用戶界面。他秉持著把複雜留給開發者、把簡單留給用戶,所見即所得的理念:
Why have people spend six months to become a user? Why don’t we spend six months or six years even, if that’s what it takes, to make it really easy so people can learn it in six hours? 為什麼人們要花六個月時間才能成為用戶?為什麼不是我們花六個月,甚至六年——如果需要的話——讓它變得簡單到人們能在六個小時內學會?

Larry Tesler
1968 年 12 月初,一位名叫 Douglas Engelbart 的斯坦福大學研究員在舊金山的市政禮堂展示了自己的 NLS(oN-Line System)項目,從此電腦圖形界面不再停留於想像之中,PARC 的許多項目亦與此有關。
但他當時認為一台圖形界面的電腦需要具有不同的模態(Mode),用戶需要切換不同模式來完成各種操作。這種設計的確實現了「人類智能之增強」,但其代價是極為陡峭的學習曲線,以及極低的容錯。
在 Xerox Alto 上有一款名為 Bravo 的模式化文本處理軟體,用戶可以進入一個非常強大的快捷編輯模式。「(e) - 全選、(d) - 刪除、(i) - 切換為插入模式、輸入新文本覆蓋掉整個文檔」的操作看似快捷,但如果用戶忘了自己正處於編輯模式,鍵入「edit」一詞就會導致整個項目被意外刪除——這顯然不是用戶想要的結果。
因此,早在 PARC 工作時,Larry Tesler 就是非模態計算(Modeless Computing)的推崇者。他與 Tim Mott 等人一起設計了 Gypsy 編輯器,這款文本編輯器具有以下幾個如今已成為「標準」的操作特性:
-
在字符間單擊,看到閃爍的指示器後開始鍵入;
-
拖動,以選擇文本;
-
雙擊一個單詞,以進行選擇;
-
剪切、拷貝、粘貼;
-
在文本中搜索某個單詞或句子。
如今仍然會有許多開發者選擇使用具有不同模態的 Vim 或 Emacs 等編輯器來提高操作效率;而非模態的設計理念則更貼合於絕大多數普通用戶的需求,這一理念的產物便有無人不知的 Microsoft Office 和小眾一些的 Apple iWork 等。

Microsoft Office & Apple iWork
到了蘋果之後,Larry Tesler 加倍致力於實現非模態計算、所見即所得的理念。在他的帶領下,為了測試人機界面的設計是否足夠直觀、明確、易用,蘋果會邀請用戶來試用 Lisa ,並要求他們講清楚自己在進行什麼操作。
Annette Wagner 曾設計了 Lisa 的圖標,後來成為蘋果早期的電腦人機界麵團隊成員之一,她回憶說:
在 Lisa 誕生之時,術語中還沒有「人機界面」一詞。當時還沒有用戶界面設計師。

辦公桌隱喻與「二十個問題」
Engelbart 認為,電腦是增強人類智能的工具,可以被用於解決世界上、社會上的「大問題」,而更好的操作界面則可以幫助知識工作者大幅度提升自身能力。在 PARC 和隨後加入的蘋果公司里,這一想法被具體轉化成了「未來桌面」的設計藍圖。
在 Lisa 團隊努力進行設計時,他們發現了 IBM 在 1980 年提出的 Pictureworld 概念。在 Pictureworld 概念里有一台虛構的非常強大的電腦,它就像你的辦公桌一樣——你不會直接進行發送 email 的操作,而是將文字放在一個虛擬信封中,再投入發件箱。

在 Lisa 最初的設計中,並沒有使用現在無處不在的文件與文件夾系統,團隊成員們認為這是一種效率低下的操作方式。他們轉而使用了一個基於文本的歸檔程序,程序會向用戶詢問越來越具體的問題,直至明確用戶需要如何以及在何處創建、保存、移動或是刪除文件。
但 Lisa 團隊邀請用戶來試用後,發現這並不像他們想像般「有趣」。幾位設計師在 1997 年回憶時稱:這讓用戶感覺自己在玩「二十個問題」的遊戲。他們向交互界面設計師 Bill Atkinson 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隨後團隊參考 Dataland 和 Pictureworld 的概念,共同打磨出一個替代方案,並提交給了 Lisa 項目的工程主管 Wayne Rosing。
此時又有了一個新問題:「二十個問題」已經寫進了程序,而 Lisa 的出貨期限馬上就要到了,此事如果傳入賈伯斯耳中,他一定會推遲整個計劃來解決「二十個問題」的問題。
Atkinson 和交互界麵團隊連夜奮戰,花兩周時間秘密構建了一個原型。賈伯斯發現了他們工作中有所隱瞞,團隊只好向賈伯斯展示,然後賈伯斯便深深愛上了新的「圖標與文件夾」方案。儘管這對提高創建、移動文件的效率幫助有限,但更受廣大用戶喜愛。
The screen became, in some sense, real. The interface began to disappear. 在某種意義上,屏幕變得真實了。界面(指人機交互界面)開始隱形。

John Couch 的兒子正操作 Apple Lisa
Lisa 在摸索著「辦公桌隱喻」的極限,用戶不需要打開一個 app 來編寫表格,而是從一個包含不同類型文檔的本子上「撕下」一張紙,然後開始工作。
但「辦公室隱喻」受到了技術的限制。蘋果希望用戶能使用 Lisa 進行多任務處理,就像在辦公桌上翻閱某本書籍,然後在另一張紙上記下重點。對於現代電腦,多任務處理功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但這一功能突破了當時的工程極限——也最終大幅推高了 Lisa 的價格。

Apple Lisa 的桌面,我們可以在菜單中看到 command 鍵的前身—— Apple 鍵
成功的創造,失敗的產品
拋開「辦公桌隱喻」這些哲學性的想像,Computer History Museum 的「歷史學家」Hansen Hsu 指出:
圖形界面真正的突破點並不是它讓虛擬世界看起來更熟悉,而是它讓人更容易把東西傳回現實世界。搭配 PageMaker、PostScript 和雷射印表機,桌面出版成為可能,圖形界面才真正有了命令行界面實現不了的功能。
所以回到當前的問題:Apple Lisa 的目標客戶是秘書、文員,哪家公司會願意為秘書、文員購買一台售價 10000 美元的機器呢?它的確很酷,但一台具備圖形界面的高檔電腦並非這類工作的必需品,紙筆與打字機才是此時的主流。
賈伯斯因與高層之間的矛盾被迫離開了他的 Lisa 項目後,Macintosh 項目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加入了進去,並把 Macintosh 打造成了一台「更便宜的 Lisa」,提前為 Lisa 敲響了喪鐘。

Macintosh 上經典的 Hello
隨著超級碗上的經典廣告「1984」,1984 年 Macintosh 正式發布了。每當有人來到蘋果的展台前體驗 Lisa 時,賈伯斯都會跑過來告訴他,快去買更便宜好用的 Macintosh ,並把客戶「推」到 Macintosh 的前面——或許這在賈伯斯眼中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復仇。
插曲:「Lisa Professional」與背後的另一個 Cook
在蘋果力圖以 Lisa「再造」個人電腦的同時,另一位與這段歷史平行但鮮為人知的 Cook ,也在為 Apple 的未來貢獻著自己的篇章。他的名字不是 Tim,而是 Bob —— Bob Cook。
1970 年代末,Bob Cook 正在猶他州立大學讀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電腦雜誌上看到一則廣告「成為 Apple 經銷商只需填寫表格並寄回」,Cook 就這樣成為了 Apple II 的經銷商之一。但商業的起步並不輕鬆,他必須先購入六台 Apple II 電腦才能開始銷售,這些設備尚屬前沿科技,價格高昂且不穩定,他花了九個月時間才賣完這六台電腦。
Bob 全身心投入 Apple 生態,他的 Sun Remarketing 逐漸成為行業中頗具地位的經銷商。他曾參與 Apple Expo,結識過 ComputerLand、Byte Shop 等經銷商的重要人物。在那個穿牛仔褲、留馬尾的嬉皮士時代,Bob 是少數幾位「外來者」之一。不過對 Bob 來說,經銷蘋果並不是為了追逐最新科技,而只是為了謀求生計。

Bob 興許不會想到,自己將無意中創造出一片新的市場。
我們是獨一無二的,當大家都在賣最前沿(leading-edge)的設備時,我們卻在賣技術邊緣(trailing-edge)的產品。
差不多在賈伯斯陷入人生低谷的同時,Bob 作為蘋果經銷商也在苦苦掙扎。直到有一天,他想到了一個新主意——賣「舊」電腦。此時蘋果正在處理員工辦公桌上的 Apple III ——另一款遭遇失敗的產品,於 1984 年停產。Bob 聽聞消息,一個電話打了過去,把它們全收了。
這是一筆雙贏的交易,蘋果拋售失敗產品得以回血,Bob 則創辦了一個折價出售舊電腦的新業務。Bob 甚至提供維修服務和技術熱線,好讓蘋果能當上徹底的甩手掌柜——這也為 Bob 與 Lisa 的結緣埋下了伏筆——一天,Bob 接到了蘋果市場副總裁 Bill Campbell 的電話。
他們先拍我馬屁說:我們把 Apple III 用戶的電話都轉給你了,他們都不再找我們了,看來你幹得不錯。接著,他們就把 Lisa 扔給我了。

Sun Remarketing 的員工們
蘋果手裡還有 7000 台剩餘的 Lisa,希望 Bob 能幫他們處理掉。但 Bob 在收到貨品後卻傻眼了,這批 Lisa 的狀態一塌糊塗,有的已經損壞,有的缺少零件,並且搭載的操作系統也過時了。Bob 找蘋果砍了價,收來了這批 Lisa ,然後投了幾十萬美元用於改造。
——我們開發了一個模擬 Macintosh Plus 的新操作系統,還加了接口卡,可以用更大容量的硬盤,升級了 800K 的軟驅,還換了顯示 ROM ,看起來更像 Mac 。 ——你這不就是在做自己的產品線了嗎? ——確實是,我們叫它 Lisa Professional 。

得益於 Lisa Professional 產品的走紅,1988 年成了 Bob 的高光時刻。倉庫爆滿,訂購電話接連不斷,他也因此開始被人關注。在 Macworld 展會上,他的展台吸引了廣大媒體的關注,專題報道一個接一個。
此時的 Bob 絕對沒有想到,自己剛剛起步的事業一年後就要被畫上句號。
——這是我在倉庫的照片,角落裡那堆就是 Lisa。 ——你會對照片裡的自己說點什麼? ——快跑!(笑)

Bob Cook 在倉庫,可以看到他身後貨架上的 Lisa
最後的埋葬,一段未解之謎
1989 年,蘋果公司的律師給 Bob Cook 打了一通電話,稱蘋果決定動用合同條款,從 Bob 手中收回那批 Lisa 。
同時,當地報社接到一通匿名電話,說垃圾場正在銷毀幾百甚至幾千台全新的電腦。
卡車傾斜著,一箱箱電腦被倒進大坑。成百上千台電腦被推土機碾碎,確保這批 Lisa 得到徹底報廢。
——你當時站在垃圾場,看著那些電腦被碾碎是什麼感受? ——眼睜睜看著利潤灰飛煙滅,太難受了。我們好不容易把機器改進好,準備大賣一波,結果全沒了。

Apple Lisa 被掩埋在了 Logan, Utah 西部的一個垃圾填埋場
這件事情實在是太過突然、毫無道理,多年以來一直是科技界的未解之謎。The Verge 在拍攝《Apple’s Secret Burial》時聯繫了蘋果,希望能得到蘋果為什麼毀掉那批 Lisa 以及多年來對此含糊其辭的原因,但蘋果的回應只有一句話:不予置評。
銷毀 Apple Lisa 的同年,蘋果對《先驅日報》給出了一個簡單的解釋:銷毀 Lisa 對公司業務更有利。這樣他們就不再需要為這些電腦提供維修零件,而且可能還可以申請稅務減免。——這便是我們能從蘋果官方口徑得到的唯一信息,但這顯然只是對媒體的應付。
Bob 不相信這個說法:
我認為他們只是想徹底抹去這一段失敗的歷史,不想再讓人想起這台失敗的電腦。

Apple Newton 與未完成的 Copland Project ,後者的失敗促成了蘋果收購 NeXT 、賈伯斯回歸蘋果
80 年代末的蘋果內外交困,高管內鬥、產品線混亂,同時面臨著 IBM 兼容機的挑戰。1984 年的 Macintosh 在某種意義上差點成了蘋果的「最後一舞」,從此便是無盡的下坡路。蘋果有過自救的嘗試,但定位模糊的 Newton 、推進困難的 Copland 、自毀長城的 Mac OS 兼容機等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助推了蘋果的衰落。蘋果的高管們當然不想承認自己輸得如此徹底,他們只能把 Lisa 埋掉,偷偷地埋掉。
1997 年賈伯斯歸來,之後的故事才是我們熟悉的蘋果。果凍質感的 iMac G3 、一炮而紅的 iPod 、改變世界的 iPhone ……這些產品在我們心中構建了一個處於人文與科技的十字路口的蘋果,又有誰還會記得當年那個苦苦掙扎、慌不擇路的蘋果?

Lisa 作為一場過於超前、過於昂貴的實驗,最終被歷史拋棄,被鏟車掩埋在猶他州荒涼的土地下,連同那些曾經押注其未來的夢想,一同沉寂。這個夢想曾屬於 Lisa 團隊成員們,也曾屬於 Bob Cook 這位「舊電腦」經銷商。
Lisa 改變電腦行業的夢想失敗了,但它的繼任者 Macintosh 成功了,今天你依然能在各個地方看到 Mac 的身影;上一位 Cook 與蘋果再也沒有了交集,而下一位 Cook 接掌了這艘巨船,帶領蘋果創造了市值的一個又一個高峰。——但蘋果似乎依然不希望你知道 Lisa 這款產品的存在。
採訪的最後,當被問到是否覺得自己從那個時代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Bob 的回答是:
如果我現在有一台時光機,再來一次,我不確定我還願不願意再做(舊電腦改造銷售)。我應該早早買一大筆蘋果股票,那才是真的大賺一筆。
但關掉上帝視角,Lisa 被銷毀的那一天,誰又敢購買一家經營狀況十分狼狽的公司的股票呢?